洞阳山下石拱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18:28:46

|吴桂元

长沙市浏阳市西北部洞阳山,云雾常似轻纱缭绕山腰,朦胧中透着几分神秘与诗意。

山脚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蜿蜒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滋养着河畔居民与土地。几座古老的村庄,安静地依偎在这山水之间,宛世外桃源。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繁花点缀,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平平淡淡却又充满温情惬意

在这些村庄,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一座座精美的古桥。它们横跨河流,连接两岸,是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观贵古桥最为特别它横跨双江河,连接着观前小洞。观贵之名,源于对岸那座千年古道场——道教祖庭隐真观”,又名“第二十四洞天”。千百年来,隐真观香火鼎盛,钟声悠远,无数信徒与求道者沿着双江河的古道往朝圣。这座石桥,正是连通俗世与道的必经之路,“观”字取自隐真观,彰显其与道教圣地的深厚渊源;“贵”字则暗含此桥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既是往来要道,更是隐真观文脉传承的重要见证

观贵古桥的建造工艺堪称一绝,古人以砂浆、糯米、红糖混合熬制出天然黏合物,粘稠坚韧,历经岁月仍牢牢凝聚。带有榫卯结构的麻石条,如同精密的拼图,严丝合缝地咬合堆叠,层层相扣间,形成稳如磐的桥身。这种将传统智慧与建筑技艺完美结合的方式,让古桥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清咸丰年间,人们又选用同样坚固的麻石条对它进行修缮加固,古朴厚重的桥体上,至今还保留着岁月打磨的痕迹,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桥体上,雕刻着精美的道教故事:八仙过海的洒脱、老子讲经的树木、三清道祖的庄严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就会从石桥上走下来,向人们讲述那久远的传说。这些雕刻,不仅是精湛的建筑艺术,更是道教文化在石桥上的独特表达。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洞阳山》:“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桃源几家住,谁为扫荆扉。”该诗虽未提及古桥,但通过“空谷无行径”等诗句可联想山间古道风貌。

曾经的双江村,是个拥有百人的大村落。双江河穿村而过,两岸青山如黛,碧水悠悠,阡陌纵横间,满是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那时,这里人文荟萃,隐真观的晨钟暮鼓在山间回荡,洞阳书院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吸引着各地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问道。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观贵古桥的建造与装饰,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大量道教元素,承载着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与向往。


然而,195710月,为建设洞阳水库,双江村村民不得不离开心心念念的故土,分散迁移到浏阳各地。部分眷恋家乡的村民,被妥善地安置在观前、小洞九溪村、老屋村等地。从此,观贵古桥成了人们回望故乡、寄托乡愁的精神纽带。它见证了隐真观的兴衰沉浮,承载着学子们的求学之路,镌刻着村民们往来的足迹把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与人们的思念,化作无声的诉说,永远留在洞阳的山水之间。

除了观贵古桥,洞阳山下还有其他石桥,同样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復陞”(复升桥)横跨九溪河,青石斑驳,桥碑上匠师的名字历经岁月摩挲,依然清晰可辨,记录着九溪大屋邓氏家族捐资修桥的善举。百年来,它沐雨栉风,始终屹立不屈,见证着邓氏家族代代传承的仁德,将福泽洒向方。而葫芦庵”石拱桥,静立在白石尖的山脚之下,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匠心。每一块石料都沉淀着光阴的故事,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岁月流转。

这些石桥,是匠人们心血的结晶,凝聚着他们的灵魂与智慧。尽管百年的风雨侵蚀,让桥身布满沧桑,但它们依然稳稳地横跨河面。那些远去的匠人虽已化作尘埃,但他们精心雕琢的石桥,仍承载着行人匆匆脚步,见证着村庄的兴衰更迭。每当山风拂过,桥身的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执着坚韧的匠心,这精神如同石桥一般,跨越时空,永不磨灭成为洞阳山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成为人们心中最永恒美好记忆。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