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15:51:23
7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学“芙蓉学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师范+科技”培训班成员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湘陇思政行,青春勇担当”社会实践队,以“红旅相牵石榴籽,青春共筑同心圆”为主题,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迈出了实践探索的第一步。一场关于青春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对话,在洮河之畔悄然开启。
共话主线:在思想交融中锚定青春坐标
“我们学院60%的学生是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族团结’是办学的生命线,更是校团委工作的核心主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团委副书记孙维珍在欢迎仪式上的一席话,道出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育人特色。湖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唐宁潇则以“红色”为关键词回应:“湘潭是伟人故里,我们的思政教育始终带着红色基因的厚度。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是我校育人的鲜明底色。”
如何把牢民族地区青年工作主线?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让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同频共振?面对这些命题,两校师生在座谈中碰撞出共识:既要让民族团结扎根于红色土壤,也要让红色精神在多元文化中焕发新生。唐宁潇的提问掷地有声:“在乡村振兴与强国建设的新赛道上,青年该如何挺膺担当?”这既是对实践队的嘱托,更是一道需要躬身实践的开放式考题。
寻根铸魂:在烈士纪念馆里读懂“同心”密码
带着问题,实践队下午走进卓尼县杨积庆烈士纪念馆。1935年,藏族土司杨积庆冒险开仓放粮接济长征红军;其子杨复兴继承遗志,带领卓尼民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纪念馆内,斑驳的史料、珍贵的实物,无声的诉说着这段跨越民族、超越地域的深情厚谊。队员们驻足凝视,用心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往事。
“杨土司的义举,超越了族别界限,是深明大义、拥护正义的民族大爱,这不正是红色革命精神感召下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吗?”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唐滋焓说道。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生杨蕊则感慨:“原来‘同心’的种子,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已种下。”
(实践队参观杨积庆烈士纪念馆)
启迪未来:在历史回响中寻找“同频共振”的答案
杨积庆、杨复兴父子的事迹,如同一座精神的桥梁,自然而深刻地诠释了“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内在统一。红色革命精神中蕴含的“为人民服务”、“天下为公”、“追求民族解放”的核心价值,恰恰是凝聚各民族共识、促进团结奋斗最深厚的精神动力。纪念馆的参观,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追忆,更成为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让“同频共振”的抽象概念,在队员们心中变得具体而鲜活。
首日的实践,始于理论之问,终于实践之思。接下来,实践队将深入甘南各下辖县开展调研,在乡村振兴一线寻找“挺膺担当”的青春方案。这场横跨千里的思政实践,正在用脚步丈量出一条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交融的新路径。(黄文慧 成嘉欣 胡梁)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