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里的“隐形杀手”:热射病离我们有多近?

  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2025-07-19 12:14:17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温炙烤,最该提前提防的是藏在暑气里的“隐形杀手”——热射病。千万别把它等同于普通中暑,它可能在你觉得“扛扛就过去”时,悄悄布下健康隐患。

热射病≠普通中暑

危害天差地别

很多人会把热射病和普通中暑混为一谈,觉得都是天气热导致的身体不适,休息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区别:

普通中暑时,人体体温一般会超过38℃,但不会超过40℃,常见症状有面部潮红、皮肤灼热、出汗、头昏、乏力、胸闷不适、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这种情况下,只要及时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补充水分和盐分,症状往往能较快得到缓解。

图源:百度AI

而热射病则是重症中暑的一种,情况要严重得多。热射病患者的核心体温通常会升至40℃以上,除了有头晕、大量出汗、口渴、恶心等类似普通中暑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红疹、肢体肿胀等表现。若未及时进行干预,热射病会在数小时内快速进展,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进而引发多脏器损伤、横纹肌溶解、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等严重问题,病死率高达20%-70%,其中50岁以上人群的病死率更是高达80%。

这些因素,可能诱发热射病

热射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高温高湿环境

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的散热会变得极为困难,热量在体内不断堆积,就很容易引发热射病。比如在炎热的夏日里长时间在户外劳作,或者待在没有空调且闷热的室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高强度体力活动

进行剧烈运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此时环境温度较高,散热速度跟不上产热速度,就容易诱发热射病。像运动员在高温天气下训练、建筑工人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等,都属于高风险情况。

图源:豆包AI

3.散热障碍

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较厚,不利于热量的散发;患有皮肤病可能会破坏皮肤的散热功能;而汗腺功能障碍则会导致身体无法通过出汗来有效散热。这些因素都会使热射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

4.基础疾病影响

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体对高温的调节能力会减弱,在高温环境下更难适应,因此也更容易引发热射病。

5.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等,会干扰身体的散热机制。服用这些药物后,身体对高温的耐受性会降低,在高温环境中就更容易出现热射病。

需要注意的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不仅包括在户外长时间工作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消防员等,还涵盖车间工人、厨师等在高温、高湿、相对封闭环境内工作的人群,以及体温调节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婴幼儿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预防热射病,这些措施要做好

预防热射病,关键在于避开高温高湿环境、保证充足休息、减少中暑危险因素、防止脱水。具体可以采取这些措施:

1.合理安排活动

尽量避免在每天较热的12:00-14:00时段外出活动或工作。户外作业人员要合理调整工作时间,缩短连续作业的时长,增加休息次数,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及时补充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要主动、多次、适量地饮水。在高温环境下,应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料,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和电解质稳定。不过要注意,不宜大量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也不宜快速饮用较多冰镇饮料,以免对肠胃造成刺激。

图源:豆包AI

3.选择适宜穿着

穿着透气、轻便、浅色的衣物,有利于身体散热。要避免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防止阻碍身体散热。

4.创造良好环境

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确保他们所处的环境凉爽舒适。

5.关注身体状况

日常要留意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症状,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药物,应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合理的饮水量。

热射病急救,分秒必争

倘若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必须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1.迅速转移

立刻将患者从高温环境转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解开患者的衣物,促进其身体散热。

2.快速降温

可以使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或者用冰袋冷敷其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如果有条件,可将患者浸泡在凉水中,但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跳。

3.补充水分

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地给予其淡盐水、藿香正气水等。但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切勿强行喂水,以免发生呛咳、窒息等危险情况。(注意!热射病患者不能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肠痉挛,或诱发急性心梗。)

4.紧急送医

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在转运途中,要持续对患者进行降温,并密切监测其体温、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高温天里,热射病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重视热射病的预防,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筑牢生命的安全防线,远离热射病的威胁。

来源:内容综合自央视网、红网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