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08:38:30
文|卿清 刘瀚潞
近日,歌手张靓颖的演唱会表演引起热议。舞台上的她,身着紧身流苏裙,金丝眼镜架在鼻梁上,甩头扭腰间唱起网红歌曲《九万字》。有观众欣赏她的这段演出,认为这是文艺工作者贴近大众的真诚尝试,展现了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也有声音对这种“网红化”的风格变化提出质疑,担忧“网红化”会让实力派歌手偏离艺术本位。
张靓颖的“网红化”试水并非孤例。当下,一批专业歌手、演员也正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并融入网红文化,如腾格尔唱《学猫叫》,张信哲唱《悬溺》,TVB男演员试水团播,影视演员们跳火爆的“科目三”“大展宏图”舞蹈……为何文艺工作者纷纷主动拥抱网红文化?
文艺工作者亲近网络、拥抱流量,有其现实合理性。这既是对传播规律的积极适应,更是与时代同频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文艺传播的“扩音器”。一个作品、一段表演,借助“网红”元素的赋能,能更快突破圈层壁垒,让艺术之声抵达更广阔的受众。拥抱“网红”元素,也让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强的“活人感”,打破传统舞台的距离感,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对于张靓颖这样的歌手而言,尝试网红风格或许是一种突破固有形象束缚、寻求表达自由的主动探索。他们不在意一首歌是高雅或通俗,更在乎舞台上自己的表演是否专业。正如她本人回应所言,风格变化并非一时兴起,并且对“网红”标签持开放态度,认可其背后的努力与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对“网红造型”及演唱“网络口水歌”的争议背后,其实是大众对艺术品质的珍视与对“网红审美”的警惕。一些“网红审美”下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产品,确实存在趋同倾向。歌曲追求“45秒洗脑副歌”,造型陷入高饱和、强刺激的套路,表演依赖热点梗的简单复制。这种算法导向的创作,突出即时快感,满足大众化需求,却容易消解艺术的独特性与深度。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警示的“文化工业”,当文化产品沦为标准化商品,看似丰富的“个性”实则是批量生产的虚假繁荣。也因此,当实力派文艺工作者尝试网红风格时,批评者的担忧不无道理:怕专业水准让位于流量逻辑,怕艺术追求湮没在套路复制中。
但我们更应看到,艺术本无高低贵贱之分,通俗与高雅是文艺长河的共生形态。被奉为摇滚史诗的《波希米亚狂想曲》初问世时也被批为“四不像”,邓丽君的歌声曾被贴上“靡靡之音”的标签。时间证明,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不在于标签,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批评者说“张靓颖们”演唱网红歌曲,是浪费唱功,但张靓颖在《跳楼机》的流行框架中融入了细腻的声线控制,对《九万字》的诠释也赋予作品新的情感维度。这些专业功底支撑的再创作,也是在尝试将“网红”元素进行艺术化转化,让它们跳出“流量工具”的属性,成为与网友共创、共鸣的新大众文艺。“通俗”不流于“粗鄙”,“流行”升华为“共鸣”,这未尝不是文艺创新的生动实践,彰显出新时代文艺的活力。
拥抱流量不是问题,迷失在流量中才是风险。借助流量更好推广自己的作品无可厚非,但不可为了短期热度而彻底放弃艺术追求,沦为“网红套路”的机械复制者,丧失自我创作的独特性与深度性。艺术的自由,应建立在专业底线之上。流量的价值,终究要靠品质来见证。在算法主导的传播生态中,更需要文艺工作者保持清醒:流量是手段而非目的,创新是方向而非盲从。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精神的书写者、文化风尚的引领者,既要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变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艺术价值;更要怀揣艺术初心,以专业定力抵御同质化浪潮。唯有在流量浪潮中筑牢艺术定力,在贴近大众中坚守专业底色,才能让文艺在创新与坚守的平衡中不断焕发新生,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为时代留下温暖而深刻的文化印记。
责编:蔡矜宜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