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上海的“生态密码”

朱晓华     2025-07-18 21:43:06

有厚度,才有深度,也才有高度。

本周初,酝酿已久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正式推出。上海将着力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开放内容创作场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支持优质内容创作和创作者集聚,构筑互联网产业高地。

业界人士表示,此举旨在打造互联网内容创作“梦工厂”。真正的“梦工厂”,显然更注重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通过合理布局,实现服务便利化、场景多元化、支持常态化,在一片丰沃“土壤”中,头部的创作者自会脱颖而出。

内容创作如此,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更是如此。

上周初,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赋予上海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明确要在科技创新上“为国担当、勇为尖兵”。

何以当“尖兵”?在最前沿领域率先探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带头突破、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上作出示范,是重点着力和发力方向。

其中重要一条:很多方面的“尖兵”,都来自一个强大而厚实的“基底”。

这个基底,就是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模速空间”时就强调了生态,指出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上海市委全会上,在强调保持战略敏捷、提升创新效率的同时,也强调要注重体系构建,花了相当篇幅突出“生态”。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上走在前列、当好标杆。

全会《意见》明确,构建一流生态,要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打造全球领先的科创园区,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

良好的创新生态,意味着数据、资金、算力等各类要素在一个集约空间中高度集聚,创新主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要素资源,得到有效支撑,并在相互交融、碰撞、竞争合作中迸发创意、产生机遇。

模速空间等创新集聚区展现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多区着力推动的校区、园区、城区联动,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等,均指向一个良好创新生态。

全会上,还着重强调了“企业生态”。

在分组讨论时,与会同志都有深刻感悟,有了一大批初创企业,才可能长出独角兽。

龙头企业、头部企业,是在好的生态下成长起来的。企业生态,需要“厚度”。而提升厚度、优化生态,需要各方面在引进、培育、支持企业方面改进方式方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比如,不能“重引进、轻培育”,习惯于招引成熟项目,而缺乏“从无到有”培育初创企业的耐心、定力;不能“重后期、轻前期”,在创投基金支持上,习惯于在成熟期“锦上添花”,缺少在初创期“雪中送炭”。

同时,在吸引、服务头部企业时,亦应着眼其对中小企业、创新企业的孵化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溢出效应。

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正是为解决厚度问题,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能级企业,分层分类予以支持,并提供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

比如,对初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种子期”投入,搭建好概念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创新企业。对已形成产品和产品落地、成长加速的企业,有针对性提供对接市场、空间保障等服务。

《意见》亦明确,支持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巩固扩大细分领域领先优势,支持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企业产品迭代、市场开拓,支持领军企业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

对各级政府来说,这意味着需精准判断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因情施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命题,是“人才”。

要有一大批的创新企业,基础是有厚实的创新人才队伍。能够将科创成果转化为科创项目,进而转化为科创企业,意味着这些人才要兼具科技和市场两个层面的“大脑”,同时成为懂市场的科学家和懂科学的经营者。

这样的要求,也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

全会指出,要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具体而言,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上注重注入创业基因,引进创投基金、创业导师,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激发创业热情;同时,帮助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搭建对接平台,助力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更好优化技术发明、改进创业计划。

围绕创业者,把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匹配起来,产生知识重叠、强化跨界共享、形成“化学反应”。这样的事,只有在一个强大的生态中才能做成。

而要形成这样的生态,考验的往往是那些最基础的、常常不易被“看见”的功夫。

有厚度,才有深度,也才有高度。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来培育,“厚积薄发”,自会有收获。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胡泽汇

三审:赵雨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