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8 14:57:37
文|刘瑞卿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越重重封锁抵达陕北苏区时,写下了旷世巨作《红星照耀中国》。此书一经问世,便吸引无数仁人志士奔赴延安,加入红色力量。
如今再读《红星照耀中国》,最令我震撼的,便是渗透在革命者日常生活中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朴素。这种朴素绝非贫困的无奈选择,而是一种与革命理想相契合的生存美学。书中朴素的细节如星火般散落其中。斯诺特别指出,即使是高级将领,也坚持与士兵同吃同住,共享极为有限的生活物资,他们甚至“没有固定工资,只有少量生活津贴,金额多少还要取决于财政负担情况”。
而其中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事情,便是书中描述的红军大学,“以砖石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成黑板和墙壁”,其艰苦条件世所罕见。然而其中的红军学员却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斯诺描绘了这样的画面:“200多名学员集合起来听我讲解‘英美对华政策’”。而他们提出的问题直指帝国主义矛盾与意识形态冲突,无不体现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与忧患意识。密集的“国际政治考试”迫使斯诺进行了一场从早到晚的马拉松式答辩。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革命先辈们在物质极简的条件下,反而为精神的极大丰盈创造了空间。
斯诺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力图以公正客观冷静的叙述来传达事实。以优美的文笔和极强纪实性,真实记录了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采访经历。事实与良知却使他不自觉地选择各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描述来陈述事实,而恰好这种陈述自然反映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红色力量。
掩卷沉思,《红星照耀中国》封面上那位迎着朝阳、奋力吹响冲锋号的红军战士剪影,在深红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震撼。革命先辈那种将朴素奉为美德、以简朴作为自觉选择的生活态度,无论何时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红星照耀下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道路,更是一种必须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将目光从昔日黄土高原转向当代红色中国,在物质丰饶、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革命先辈熔铸于血脉的“红色基因”——那份刻骨的清醒、那份对奢靡享乐的警惕、那份为崇高理想甘于清贫的坚韧——并未褪色,反而在历史的检验中愈发璀璨,成为抵御物质洪流冲击、锚定精神航向的压舱石。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物质欲望的克制和对理想信念的笃定,永远是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责编:李永亮
一审:李永亮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