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观众作为方法”:傩面具艺术展览的策划思路与探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8 18:08:46

黄嘉

湖南美术馆在2024年开展以湖南为中心的地域民间美术的整理研究,推动形成“湖南美术馆民间美术系列展览”品牌项目。此项目是以湖南美术馆为基础平台,以梳理湖南民间美术脉络为目标,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的集展览、收藏、研究、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系列展览研究收藏计划,以全面展示湖南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为进一步做好该品牌展览项目,美术馆在2025年,与澧县溪上傩面博物馆深入合作,继续推出湖南美术馆民间美术系列展览:“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体——傩面具艺术体验展”,展出傩面具及其相关文献200余件,分为“傩的结构主义”“庆典中的面具”“傩的精神分析·‘自我’与‘他者’”“傩润万物”四个部分。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展示湖南傩文化的起源与艺术特色,从多个维度呈现傩文化的特点与智慧,启发观者思考人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展览自6月24日开展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与认可。

“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起于远古驱鬼逐疫仪式。随社会发展,由原始巫傩仪式演变成集宗教、习俗、传说、故事、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于一体的活态文化遗产,成为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驱邪纳吉仪式。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以娱神娱人和纳吉的戏剧文化。湖南傩文化中留存楚文化“信鬼好祀”基因密码,是湖湘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傩面具作为其核心载体之一,不仅是民间造型艺术,更是承载着先民信仰与精神文化符号。

近年来,随着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服务理念的更新换代,“以观众为核心”的思维逐渐成为这些机构发展与建设的关键路径。湖南美术馆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如何通过“以人为本”的展览叙事策略,将观众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品本体成为打卡装置,避免“过度展陈”

在当前新美术馆学的背景下,策展的叙事方式将展览空间塑造为“第三空间”,既为实体展品提供了展示其物质性的场所,又构建了文化想象、知识生产、价值传递等功能,促进了新的艺术对话和可能性的产生。

本次展览的核心宗旨在于通过展示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傩面具,使观众深入了解湖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内容包括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傩面具的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展览采取了克制的展示方式,一方面精心设计了“迷宫式”的游园体验,另一方面将展品作为展览美陈装置的一部分融入其中,避免了额外物料的使用。这样的做法既能让展品更充分地展示和“讲述”自己,又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展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避免了仅仅为了“打卡”而参观,为了传播而传播的表面行为。

二、让展览成为一种思考路径,增强观众的观展获得感

在这次展览中,特别在服务观众的观展体验,观众角色不再被限定为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参与也仅在浅层手工活动。展品“物本位”模式虽凸显傩面具的艺术价值,却难以消解其与当代观众的精神隔阂,本次傩面具展将观众定位为“游戏的主人”,通过在观展手册中附上“自我与他者的冒险门票”等任务,引导观众在解谜中主动探索傩文化中的生死观、自我认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哲学命题。  

同时,展览突破线性展陈逻辑,采用迷宫式布局隐喻傩文化的精神复杂性并导向现代性的追问。观众在“迷失-探索-发现”的动态路径中,亲历从仪式结构(“傩的结构主义”)、传统仪式的过程(“庆典中的面具”)、到现代转译(“傩润万物”)的文化旅程,使古老符号成为观众反思现代身份认同的媒介。

展览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傩面具艺术的机会,进一步推动湖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让展览成为祝福与关怀,回归傩文化的本体

傩诞生的时刻仍然是个神秘的谜题,因为先民们面对的世界,是紧紧包裹在神秘性当中的世界。一切的疾患和灾异背后,皆涌动着不可见的神秘力量。无论是祛灾祈福还是预言占卜,都表明先民需要在这种神秘力量面前,把握住某种关乎生老病死的修辞技艺和生存技艺。于是,一种贯穿神人之间的对话方式就诞生了,这就是原始的巫术活动:傩。

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很难“在地”感受世界的神秘性,似乎一切都可以归入某种因果解释当中。但是作为血肉之躯,我们仍然操劳于大地之上、他者之间。我们仍然体验着生命的愉悦、老朽的无助、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畏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内在的恐惧和来自他者的陌异近乎同构。我们到底如何与复多的他者相遇于这个世界?

无论如何,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是很难被人掌控的,总有意外。而“把观众作为方法”不仅是策展的方法,更是对傩文化当代价值的重现。观众在经历自我的“生老病死”与遭遇“他者”时的喜怒哀乐,最终汇聚到展览的“原始森林”,也就是第四单元“傩润万物”——在展览部分只有动物面具与原始森林的氛围,既是一个疗愈空间,也是一种“无我”的敞开状态,观众可以让自己的感觉自动运行。整个展览以经典的辰州傩戏的《姜女勾愿》结束,因此展览最终和傩仪的“勾愿”保持了一致性,成为一种祝福和疗愈方式——无论在任何选择、遇见何种困难,观众都能保持自身的主体性,成为游戏的主人,而非游戏的“npc”。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