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3:20:16
7月13日,“医路观察 仁者对话”《成为一把柳叶刀》新书分享会在止间书店举行。特邀该书审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周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医生黎暾亮作现场分享。活动旨在为读者提供与医疗行业从业者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新书的核心思想、精彩内容以及背后的故事。
分享会上,活动主持人、止间书店店长胡畔首先向读者特别推荐了书中的三篇故事,分别为“病房里的情感战争”“我和她的科尼岛”和“大体老师”。他表示,这部作品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总是严肃、规矩,时常出人意料,有些故事轻盈幽默,甚至让人忘记作者是“准医生”,打破了“真实即沉重”的刻板印象,充满温度与亲和力。
活动现场设置新书展示区,并特别设计阅读地图卡片供读者取用
嘉宾对谈环节,周一、黎暾亮分别从科研、临床的专业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学医从医之路和一线见闻。
周一表示,作为一名已踏入工作岗位的眼科医生,她始终相信,每位医生都会在执业生涯的某个时刻,回望那个初出茅庐的自己。《成为一把柳叶刀》的价值,恰恰在于捕捉了这份珍贵的初心,它不仅是哈佛医学生的成长日记,更是一份温暖又深刻的医者成长启示录。
黎暾亮表示,《成为一把柳叶刀》剥离了“顶尖医学院”的光环,还原了医者成长最本真的模样:他们不是天生的强者,只是在一次次与生命的对话中,慢慢学会扛起责任的普通人。它也打破了“医患对立”的刻板认知,让我们看见: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两个生命在面对病痛时的相互托举,是医者的坚守与患者的信任共同谱写的关于生命尊严的赞歌。
在场读者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医患关系处理、国内外医生培养的差异、医生抗压方式等各方面,两位嘉宾耐心细致地解答,现场氛围热烈融洽,掌声不断。本次活动同步在微信视频号直播,让不能到场的读者也可以“身临”现场,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727人,点赞量达1.5万。
签售环节,审校者周一老师为购书读者签名留念
《成为一把柳叶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全景展现哈佛医学院学生从学校到医院初次实习之经历的社会纪实图书,书中共收录了43篇文章,展现了这些不同学科的医学生初入职场时的故事、思考和情感体验。该书既记录了患者的真实困境,也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在照顾病患时所面对的艰难挑战。此外,书中还附有带教老师的总结,对实习的意义以及医学、医疗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概括,具体而准确地诠释了医者仁术。
(来源: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专家书评
《成为一把柳叶刀》: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治愈与关怀之间实现和谐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主任医师古迪
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不仅关乎人体的生理构造与病理变化,还深刻地触及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奥秘。《成为一把柳叶刀》通过一群刚入行的医学院学生的笔触,展现了医学教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这些文章不仅是他们实习经历的记录,更是对医患关系、医生职责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这些来自全球顶级医学院的医学生们,正处于从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稍显单纯的语言和想法,却揭示了医者最朴素的初心和情感。作为一名成熟的医生和医学教育工作者,阅读这本书让我不断重温自己行医成长的点滴,反思当代医学教育的本质与挑战。从“孩子们”的眼中,我不断检讨自己是否做到了不忘初心,是否成为了他们笔下合格的大夫。
医学行业的教育和培训不只是专注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医生们在治疗和手术过程中如何保持冷静与专业,同时不忘与患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生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他们开始将过去几年累积的基础医学知识与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逐渐从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医学院学生转变为一名关爱他人身体健康的医生。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正在被“重塑”。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医学生们的成长之路,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书中的许多篇章深刻体现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例如:“不要因为急于完成手头的工作而丧失内心的慈悲,不要对病人的痛苦视而不见”;“每一次站上手术台,不论累积了多少经验,我们都应该为每一步认真负责。面对手术台上的生死之约,那些曾经的打压和轻视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些话语提醒着我们,医学不只是技术的实践,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同时,医学生们在书中表达了对医患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医疗体制下的变化和思考。过去,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常常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长久影响。医学院的学生们也往往根据刚学到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而在与患者沟通时使用冷冰冰的专业术语,阻碍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如今,医学界的整体氛围正在发生转变,本书着重描述医学生们的从医经历,记录他们的心路历程,而这正是这种变化的一部分。阅读这本书就是在证明这种书写的价值,它帮助医生走下专业的“神坛”,以一种更贴近人心的方式检视我们的医学世界。
与患者建立一种联结,是每一个医生的必修课,或许是医生一生的必修课。医学之路,注定是一条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道路。医学生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实时关注患者和自身状态的能力。这些素养或能力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累积得到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书中的一些篇章还揭示了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挑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面对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医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年轻一代医者的坚韧与勇气,也提醒我们:医学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医学教育的书籍,还是一本关于成长、责任和人性的书。通过这些年轻医学生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医学世界的复杂与美好,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面对生命时的敬畏与担当。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加理解医学的本质——那就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治愈与关怀之间实现和谐。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