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酱卤 品味乡愁 ⑨ |卤香深处是安乡

刘贤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8 10:09:23

编者按:一锅老卤,沉淀百年滋味;一味酱香,浓缩故土深情。

4月29日起,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推出专栏《安乡酱卤 品味乡愁》,在这里,跟随我们的镜头与文字,寻访酱卤匠人、揭秘传统工艺、绘制美食地图、品味乡愁记忆,透过这座鱼米之乡最地道的风物与人情,讲好安乡酱卤故事,打响产业品牌知名度,推动酱卤产业高质量发展。

洞庭湖的水汽漫过堤垸时,安乡人家的酱缸便醒了。那些釉色斑驳的陶缸蹲在屋檐下,像老者眯着眼守着岁月的秘密,缸里的酱汁在晨露中泛着琥珀色的光。主妇揭开竹盖的刹那,酱香裹着湿润的风游弋而出,在青石板路上洇开古老的韵脚——这味道里,有珊珀湖畔草鸭踱步的轻响,有千年之前鲫鱼甩动银鳞的微光。

范仲淹在太平兴国观读书的年月,书斋里只有“断齑画粥”的清苦。一碗凝冻的粥划作三块,配着咸菜便是终日餐食,墨香与粥雾在寒夜里交织成少年的脊梁。他或许未曾想过,脚下这片河湖纵横的土地,会在时光里熬煮出另一种烟火:后世匠人用甘草、乌药熬制的卤水,让鸭肉与鱼肉在卤汁里涅槃,将清苦岁月酿成醇厚的回甘。传说中乾隆南巡时赞过的“鲜香爽脆”,虽未必是他当年所尝,却让这抹酱香顺着大运河的漕船,飘成了故乡最鲜活的注脚。

酱缸是时光的容器,更是农耕文明的密码。七千年前汤家岗文化的陶罐里,先民蒸煮食物的余温尚未散尽,便在世代传承中凝成了晒酱的智慧:秋收后的黄豆拌上面粉,在竹匾里发酵成褐色的诗行,与盐水一同沉入陶缸,让阳光与微风慢慢誊写光阴的滋味。这过程像极了酿酒,容不得半分急躁——阳光太烈会焦,雨水太骤会败,唯有耐心与虔诚,才能让时光在缸底沉淀出独属安乡的咸香。

安乡酱卤的魂,藏在那锅翻滚的卤水里。二十几味中草药在铁锅里起落,大茴的热烈、丁香的幽微、桂皮的醇厚交织成一场盛大的交响,水汽氤氲间,仿佛能看见洞庭山水的经纬在汤中舒展。这锅卤水是匠人的传家宝,每一味药材的配比都暗合中医的“君臣佐使”,如同用草木写就的秘方,在时光里越熬越稠。

“31313”工艺是光阴的刻度:三天的轮回里,食材要经历一次酱制的浸润、三次滚揉的唤醒、一次烘烤的淬炼、三次卤煮的渗透。25度以下的酱制温度,是人与节气的默契;滚揉时的力道,像给食材做一场舒筋活络的推拿;烘烤褪去多余的水汽,让口感在脆爽中藏着柔韧;而三次卤煮,则让味道如涟漪般层层递进,直到每一丝肌理都吸饱了卤汁的魂魄。

药食同源的智慧在这里活得生动。卤水中的甘草润肺,乌药理气,食客嚼着酱板鸭时,不知不觉得到食疗的滋养。安乡之所以成为“中国长寿之乡”,或许就藏在这口咸香里——人们用舌尖的滋味,把天地的精气吃进了血脉。

安乡的清晨是被酱香味泡开的。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青石板,街边酒馆的木桌上已摆开卤牛肉、酱板鸭,配着本地谷酒,老人们慢悠悠地呷着,把“吃光喝光免得被水冲光”的俗语嚼得有滋有味。洞庭湖的水患曾让这片土地饱经沧桑,人们却在与洪水的博弈中,把及时行乐熬成了生存的哲学——缺了这口卤香,安乡便失了魂。

逢年过节的餐桌上,酱板鸭的劲道、卤猪蹄的弹糯、酱鱼的鲜香从不会缺席。那些油亮的色泽里,盛着安乡人待客的热情,也藏着对土地的敬畏。到了夜晚,酱卤不夜城的星星灯如银河落人间,百余种酱卤菜品在灯下闪着诱人的光。食客们啃着猪脚,嗦着炖粉,听着邻桌讲起范仲淹与“王饺儿”的传说,乾隆赞誉的典故在酒气中流转,让千年时光与当下的烟火碰了个杯。

在深圳写字楼里撕开酱板鸭包装袋的瞬间,张明总会看见母亲在酱缸前忙碌的剪影。小时候觉得母亲像个魔法师,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让舌尖颤抖的美味,如今这味道却成了他在异乡的锚点。许多安乡游子的行李箱里,永远塞着几包酱卤,那是比地图更精准的味觉坐标,让漂泊的脚步在咸香里找到归途。

暮色中的安乡大堤,酱缸的釉色与晚霞融为一体。某个阳台上,或许正有母亲掀开竹盖,让酱香漫过晾衣绳上的童装;而千里之外的写字楼里,游子撕开包装袋的瞬间,那缕穿越千年的咸香,正悄然漫过记忆的堤垸。少了酱卤的安乡,如同岁月缺了注脚——原来这坛用光阴熬煮的味道,早已在血脉里酿成不灭的灯。

如今张明的湘菜馆里,安乡酱卤是镇店之宝。“每道菜都是故事。”他说。当海佳食品的“黄山头板鸭”登上央视,当“王饺儿”“杨矮子”的分店开遍全国,这些酱卤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们是装在真空袋里的乡愁,是漂洋过海的文化使者,让安乡的名字随着那缕酱香,在世界的味蕾上留下印记。

工业化浪潮里,安乡酱卤却活出了新旧交织的模样。老匠人在作坊里守着祖传的卤锅,年轻创业者在直播间里举起酱板鸭,传统的“慢”与现代的“快”在蒸汽与弹幕中碰撞出火花。安乡将酱卤酿成百亿产业,美食节上的烟火与酱缸里的时光相映成趣,却始终守着“不牺牲味道”的底线——因为安乡人知道,这口咸香是刻在骨血里的根。

从范仲淹时代的草鸭鲫鱼,到如今琳琅满目的酱卤盛宴,千年光阴不过是酱缸里一次缓慢的发酵。当暮色中的安乡大堤将酱缸染成晚霞的颜色,某个阳台上母亲掀开竹盖的瞬间,千里之外的游子正被那缕穿越时空的咸香击中——原来这坛用光阴熬煮的味道,早已在血脉里酿成不灭的灯,照亮每一个写着“安乡”的归期。

安乡酱卤走过了千年历程。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乡愁。在安乡人的心中,没了这坛酱卤,安乡便丢了魂;在游子的梦里,那一缕酱香,永远是回家的路标。而那琥珀色的乡愁,永远在卤汁里静静流淌。

【作者简介】

刘贤安,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军旅诗集《离开本土的遗憾》,散文集《燃烧的岁月》《晒秋》等。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