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7-17 22:48:1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乔楚涵
7月的岳麓山,绿意葱茏。
湖南大学大礼堂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进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君站在讲台上,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穿插生活趣事,引得台下600余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代表不时地会心而笑。
这是湖南省思政课教师“三高四新”省情集体备课会的现场,也是湖南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格局重塑、品牌升级、平台赋能、队伍锻造……近年来,湖南以“四个着力”为抓手,让思政教育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中学生们通过情景剧重温红色历史,让革命记忆在沉浸式实践课堂中鲜活起来;在高校的阶梯教室里,教授结合时政热点解析理论内涵,激荡着青春共鸣;而在“云端”思政课堂,全省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打破时空限制,师生们能在线聆听大国工匠的奋斗故事。
打造湖湘品牌,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范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一句空话。湖南将思政课建设摆在战略位置,以系统思维构建育人体系,让立德树人根基越扎越牢。
“触摸岳麓书院的砖墙,就像在与千年文脉对话。”湖南大学学生李阳的感悟,恰是湖湘文化与思政教育交融共生的生动注脚。思政课的生命力,正在于接得住大地的温度,聚得起青春的共鸣。
红色资源成为“会呼吸的活教材”。“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让革命圣地变铸魂课堂,学生在伟人故里聆听历史回响;“岳麓书院”“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让青砖讲堂成为精神驿站,青年在古朴遗存中触摸历史温度;“芳草计划”依托80个红色研学基地数字地图,打造“文化+科技+研学”模式,学生既能“云上游”红色地标,也能实地探访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
“要让湖南的发展蓝图、文化根脉、红色密码,都化作思政课的养分。”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褚凤的话语里,藏着育人者的笃定。这份养分,正通过数字浪潮浸润青春心田。
“青春学习堂”以“短视频+思政”破圈,37.7亿次点赞、5亿次浏览量里,是学子们用镜头传递的正能量;“校园好声音”大赛3100万次播放量中,流淌着信仰的旋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联动“百校百地千企千址万人万品”公益广告大赛,让思政课走出校园,在助力县域发展的实践里生长出实干品格。
这些扎根大地的探索,最终指向一套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表示,思政课不能干巴巴的没有生命,我们要注重运用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创新发展成果,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扎根三湘大地打造贴近学生、走深走实的思政课;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变化,把思政课与音乐、美术、微电影等有机融合,推动传统思政课堂向形象化、生动化方向转变,提升育人效能。
三大动力引擎,构筑协同育人“新高地”
“一体化行动、矩阵化联动、项目化驱动”,湖南以这三大动力为引擎,正着力平台赋能,在三湘大地构筑改革创新新高地。
2025年5月的郴州,湖南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在此举行。这场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赛事,已连续举办11年,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
11年里,它点燃了全省约635万余名高校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的热情之火,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积极性,更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我省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积极性,深化了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了我省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说。
2024年12月27日,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湖南宣言》的发布成为重要里程碑。这份宣言不仅统一了育人思想,更凝聚起共识:要通过学段衔接、资源互通,培养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推动学生回应时代需要,关键在于把立德树人融入每一堂思政课。”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的话,道出了这份宣言的深层意义。
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互通,到12个教育部示范资源的辐射引领,湖南思政教育已完成从分散探索到系统协同的跨越。“理响潇湘”理论宣传品牌篇均阅读量超10万,首个省级思政教育类期刊与35本理论期刊构建联动阐释机制,让思想的声音传得更广、更透。
此外,每年1000余个省社科基金、教育规划课题专项及思政课教改研究项目,500个精选育人案例和教学讲义,以“小切口”撬动“大成效”。这些扎根实践的探索,让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让思政教育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温度。
创新培训范式,构建思政课改革“新格局”
7月16日,湖南大学大礼堂内,当思政课主讲者的话音落下,台下教师们的交流声渐次响起。围绕这堂思政课,现场教师们热议课堂中生动的互动设计与教学形式,细碎的反馈与多元评价在席间流转。
这种“课堂”构成了湖南独有的“开放式课堂”。
作为湖南省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品牌,“开放式课堂”自2015年起已连续开展11年培训,累计覆盖2.3万人次。其构建的“七个开放”机制——涵盖主讲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培训研讨、讲课评课及线上线下全开放,不仅成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的示范标杆,更让思政课教师在这片教育沃土上实现专业成长,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筑牢根基。
同时,湖南坚持把“八个相统一”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等,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2024年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6项。
把“关键少数”请上思政课讲台,是湖南思政教育的突出优势。2024年以来,省部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131次,“一把手”带头授课成了常态。
“省部级领导授课,这是一种高端引领、莫大鼓舞,也是生动示范。”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这番话,道出了全省上下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
“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到心坎里,找到真理的味道,感受信仰的甘甜”,这是湘钢一中思政课教师杨有平的执教追求;而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子健的感悟——“思政课让我明白,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国家与湖南发展大局”,则生动印证了这份努力的价值。
从红色资源的活化运用到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从课堂改革的持续深化到教师队伍的固本强基,湖南以“四个着力”推动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正培育着越来越多兼具湖湘风范、勇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正确信仰的指引下绽放绚丽光彩。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