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笔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湘潭大学商学院学子赴石板桥村“三下乡”圆满收官

    2025-07-17 22:00:05

通讯员 刘亭伸 林吉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希

七月流火,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怀化洪江市大崇乡石板桥村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三下乡”征程画上句点。这支年轻的队伍以“青春绘乡・智助振兴”为行动纲领,将“实地调研的深度、文化赋能的温度、智策支援的精度”熔铸为实践坐标,在文化浸润、教育反哺、产业破题、文旅谋篇的多维探索中,为这座古村的焕新注入了兼具活力与思考的青春能量。

以画笔为犁,在墙面上耕种乡愁与未来

9 名实践团成员化身“乡村画师”,在烈日炙烤的墙面上完成了 4 幅主题创作。当金秋梨的饱满、稻浪的起伏、知青劳作的身影从笔尖流淌至村落肌理,这些墙绘便不再是简单的装饰 —— 它们是用色彩凝固的“产业记忆”,让村民望见耕耘的价值;是用图像编织的“乡土名片”,让游客读懂古村的故事。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段召友所言:“大学生把石板桥的日子画活了,也把乡亲们对更美好生活的盼头画实了。”

以课堂为壤,让知识的种子在童心扎根

实践团在村部搭建的“七彩课堂”,是 30 余名乡村儿童的夏日乐园,更是知识传递的桥梁。美术课上绽放的想象力、音乐课里飞扬的童声、安全防护课上萌芽的自护意识、趣味英语课上点亮的好奇目光,不仅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山外面有更大世界”的种子。这份关爱,无关短暂的陪伴,而是以教育为纽带,为乡村的未来埋下可持续生长的希望。

以调研为钥,为文旅融合打开破局思路

踏遍石板桥的田埂与街巷,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村庄的肌理:交通瓶颈如何突破?品牌影响力如何提升?浅层开发的旅游资源如何激活?带着这些问题,团队将金秋梨的清甜与知青文化的厚重熔于一炉,在《石板桥村村庄旅游规划策划方案(初稿)》中提出“梨香养生慢村”的精准定位,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养生”的全季生态,并设计“梨花仙境季”等主题活动。这份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村干部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更在于证明:乡村振兴的智慧,藏在对乡土基因的深刻解码里。

以足迹为证,在历史长河中锚定青春坐标

从高庙遗址的碳化稻谷到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超级稻”,实践团的研学之旅跨越了7500年的农耕文明。当指尖触碰先民留下的谷物印记,当耳畔回响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队员们读懂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孤立的当代命题,而是一场需要青春力量接续的文明传承。这份认知,让“扎根基层”不再是口号,而成为刻入心底的行动自觉。

这场“三下乡”,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成长:石板桥村收获了看得见的改变与可延续的发展思路,学子们则在乡土课堂里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到“社会建设者”的角色蜕变。正如带队老师蒋苏秦所言:“青春力量的价值,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用专业所长读懂乡村的肌理,用赤诚之心回应大地的呼唤。”

责编:吴希

一审:刘也

二审:吴希

三审:朱文硕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