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管理区:巧用军垦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刘卫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7 21:20:59

■刘卫平

内容摘要】军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在深挖军垦文化的历史内涵,将其与乡村产业、治理、生态、文化振兴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课堂,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深挖文化底蕴,打造红色地标:让历史“活起来”

(一)旧址新生:让历史现场成为 “活教材”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地处洞庭湖西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河洲围挽起来的堤垸。历经劳改农场、军垦农场、移民办场、建立管理区等发展阶段,其发展脉络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多姿多彩,灿烂夺目。其中军垦文化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西湖发展前行的道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军垦文化,2019年,西湖管理区对军垦时期留下的营房、仓库、水塔等13处旧址进行系统性梳理,构建成 “原广州军区西湖生产基地军垦旧址群”。这其中,既有原广州军区空军“五七”干校旧址,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 146 师政治部(生产办)旧址等关键遗存,每一处旧址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不仅见证万余名官兵挥汗如雨的垦荒场景,更是记录着从荒芜河洲到万亩良田的蜕变奇迹。

同年2月,这13处旧址成功申报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实现了历史资产的“保护性留存”,更开启了“活化利用” 的新篇。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营房、仓库,不再是沉默的建筑,而是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 “实景课堂”,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真实的历史肌理,感受军垦岁月的温度。

(二)博物馆为核:构建红色文化 “立体叙事”

如果说旧址群是军垦历史的“骨架”,那么2024年8月1日揭牌开馆的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军垦博物馆,便是填充其中的“血肉”与“灵魂”。作为湖南省首家以“军垦”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依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46师政治部(生产办)旧址而建,填补了湖南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展示的空白,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地标。

馆内珍藏的15件/套二级文物、129件/套三级文物、235件/ 套一般文物,以及若干件还未鉴定的文物与资料,构成了军垦历史的“实物档案”—— 从官兵用过的锄头、镰刀,到磨损的军装、搪瓷缸,每一件展品都镌刻着艰苦奋斗的印记。而多个精心设计的展厅,通过实物陈列、珍贵图片、文字资料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构建起全方位的叙事体系:劳动场景展厅里,工具与衣物的组合还原了官兵们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日常劳作;生活场景展区中,泛黄的家书、褪色的照片,诉说着他们对家国的牵挂与坚守。

作为常德市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洁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展示”。它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深刻理解军垦时期万余名官兵在荒芜之地拓荒时的坚韧不拔,是“向荒滩要良田”的豪情壮志,更是 “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2024 年9月,博物馆被授予“湖南省延安精神研学基地”,正是对这种精神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的最佳印证。

(三)多维传承:让军垦精神融入时代脉搏

西湖管理区对军垦文化的传承,并未止步于物理空间的打造。为让历史记忆更系统、更深入地扎根人心,同步推进了《洞庭波涌战歌隆》书籍编纂纪录片《洞庭波涌战旗红》拍摄制作,从文字与影像两个维度,梳理军垦精神谱系,强化区域文化认同。

博物馆还配备了专职讲解员,结合军垦历史背景和文物特点,提供深度导览服务。例如,通过实物展陈(如垦荒农具、军用装备)与口述历史结合,还原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场景,增强观众代入感。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35个家庭参与博物馆组织的“穿越军垦年代”活动,通过小讲解员剧场(青少年化身历史向导讲述军垦故事)、知识气球射击赛(击中气球需回答军垦历史问题)、军垦手绘工坊(亲子共绘主题T恤)等环节,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活动后家长反馈 “从孩子视角听历史更有温度”。

如今,军垦博物馆与旧址群已形成联动效应,参观者在旧址中感受历史场景的“真实感”,在博物馆的展陈中触摸历史脉络的 “纵深感”—— 泛黄的军垦日记里藏着拓荒者的昼夜,锈迹斑斑的农具镌刻着土地与汗水的交锋,老照片里的集体劳动场景凝固着一代人的坚韧,每一件实物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时光的褶皱,让人在凝视中穿透岁月,直抵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现场。在书籍与纪录片中拓展认知的 “广度”—— 从史料汇编里梳理政策变迁的脉络,在亲历者回忆录中听见个体与时代的共振,借由纪录片的镜头俯瞰军垦大地的今昔对比,让文字与影像织成一张立体的认知网,既见宏观叙事的波澜壮阔,也识微观故事的细腻动人。更在沉浸式活动中感受军垦精神的深度浸透 —— 亲子手绘军垦画,模拟体验战备训练,让身体的参与唤醒情感的共鸣,当汗水滑落的瞬间、当协作完成一项 “任务” 的时刻,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便从抽象的词汇化作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这些多维度的传承体系,让军垦精神从历史文本中走出,融入当代社会的精神肌理 —— 它既是党员干部党史学习的“必修课”,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成为激励西湖人攻坚克难、推动区域发展的精神动力。

从荒芜河洲到繁荣新区,西湖管理区的蜕变本身就是军垦精神的最佳注脚。而对军垦红色文化的深挖与活化,不仅让这段历史“活” 了起来,更让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洞庭湖畔续写着新的传奇。

二、推动“农文旅”融合,激活产业动能:让资源“转起来”

在红色军垦文化“活起来”的基础上,西湖管理区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以 “农文旅” 融合为突破口,将军垦文化与农业根基、旅游活力深度绑定,通过 “体验经济”思维打通“文化 — 产业” 转化通道,让沉睡的资源真正“转起来”,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一)体验为桥:让军垦记忆可感可触

军垦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历史的厚重,更在于当下的可体验性。西湖管理区围绕军垦生产生活场景,结合本地农业特色,打造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依托军垦文化和西湖牧业景区的奶牛文化,一条“军垦 + 农牧”的特色体验链应运而生。游客可以走进牧草基地,亲手采摘紫花苜蓿草喂养奶牛,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参与挤奶活动,感受农牧生产的乐趣;随后走进上优食品有限公司,透过全透明生产车间,见证牛奶从原奶检测、杀菌到加工成酸奶、奶酪的全过程,最后还能亲手制作一份专属奶制品。实现从“草场到餐桌”的完整体验,让农业生产过程成为可观赏、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此外,军垦博物馆推出“军垦风情”特色餐饮,进一步强化了体验感。博物馆大食堂以军垦元素装饰,推出“军垦套餐”,结合西湖特色菜品,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屯垦生活”的烟火气。

(二)场景联动:让文旅线路串珠成链

单一的体验项目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西湖管理区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将军垦文化景点与自然生态、农业景观串联,构建“红色 + 绿色”的复合型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多元魅力。

串联13处军垦旧址群构建红色西湖牧业军垦廊道旅游线路,还精心设计了“军垦博物馆—西湖公园—金色桃海—绿祥—楚峰梨园—正航芦笋园—西洲乡草莓采摘园”的精品线路,两条线路相互联动成为拉动消费的“黄金走廊”。游客上午在军垦博物馆聆听历史故事,下午到西湖公园漫步赏景,春季在金色桃海打卡拍照,夏季在梨园采摘清甜的梨子,秋季体验芦笋收割的乐趣,冬季则在草莓园享受采摘的甜蜜。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切换,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的消费。

在这条线路中,“军垦体验 + 农耕实践”的组合尤为亮眼。游客在军垦博物馆参观学习理论和精神之后,可直接前往周边的农业园区,将“纸上得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的技能 —— 在芦笋园学习如何分辨芦笋的生长阶段,在草莓园掌握采摘的技巧。这种“红色研学 + 绿色农业”的模式,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三、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传播形式:让文化“潮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军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借助科技力量赋予其新的表达形式。西湖管理区立足自身军垦文化资源禀赋和前期文化传播基础,通过打造“军垦 IP”矩阵、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 走向“动态传播”,从“小众知晓”变为 “大众追捧”。

(一)打造“军垦 IP”矩阵:让文化符号可触可感

西湖管理区已通过《洞庭波涌战旗红》文创视频、《洞庭波涌战歌隆》书籍、军垦50周年纪念U盘、军垦礼盒及军垦扇子等文创周边,迈出了军垦文化IP化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深挖军垦文化核心符号,构建更具辨识度和传播力的IP矩阵。

(二)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让文化传播破圈引流

西湖管理区整合了现有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流量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让军垦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打造“内容 + 平台”的精准传播体系:在微信公众号“文旅西湖”上,实时更新军垦博物馆相关动态。联动区域资源扩大传播声量,与常德市其它相关官方账号、省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宣传与军垦文化有关的活动,邀请军垦老兵及后代录制短视频,讲述军垦故事及军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在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节点,举办“重温军垦岁月·共绘时代新篇” 主题活动,鼓励游客、市民参加体验并分享活动感受,并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宣传。

举办西湖管理区首届“文旅推荐官·湘垦西湖品牌”推广短视频培训活动。在培训中以数字赋能,用创新破局。通过培育“文旅推荐官”,让西湖的农副产品走出田间、摆上全国餐桌;让军垦故事跨越时空、打动年轻一代;让非遗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用镜头讲述西湖故事,用直播打开市场大门,真正实现“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

通过这些举措,让军垦文化从西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潮流感的文化符号。

四、深化校地合作,培育人才支撑:让发展“可持续”

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人才,西湖管理区立足军垦文化资源与农业发展基础,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智力动能,让军垦精神的传承与产业的创新发展后继有人。

(一)联动高校科研力量,打造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西湖管理区依托军垦博物馆、军垦旧址群等独特资源,与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将红色研学基地打造成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于一体的 “活课堂”,实现高校理论优势与地方实践资源的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智力动能。

2025年4月,校地合作迎来关键突破。长沙理工大学对西湖军垦博物馆授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牌匾,标志着双方在思政教育领域搭建起稳定合作桥梁。授牌后,该校实践团与西湖管理区相关部门座谈,围绕军垦文化调研、精神宣讲、课程开发等达成共识,计划将高校思政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实景教学融合,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

同月,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与西湖管理区的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双方签订协议并举行“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明确共建红色教育、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三大基地,开启校地资源互补新篇章。

时隔两月,6月 5日,西湖管理区文旅体事务中心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召开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政教产教融合”座谈会,将合作推向纵深。双方以军垦文化为纽带,聚焦文旅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融合,确定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深挖军垦精神内核,并将成果融入高校课程,开发沉浸式实践教学场景,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文旅人才。

通过系列合作,西湖红色研学基地已从单一参观场所升级为“产学研用” 一体化平台:高校科研为基地建设提供规划支撑,学生实践为运营注入活力,地方文化为高校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形成“校地协同、互利共赢”的生态,为湖湘特色思政教育品牌与文旅人才培养标杆奠定基础。

(二)发挥老兵资源优势,强化精神传承纽带

军垦老兵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是军垦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西湖管理区通过激活老兵资源,让军垦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永葆生命力。

在军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老兵的参与为展览注入了灵魂。管理区邀请数名老兵组成“顾问团”,参与展馆布展策划:他们提供珍藏的老照片、军功章、垦荒工具等实物史料,还原“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细节场景;在展陈设计中,老兵们结合亲身经历提出建议,让展览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

“老兵重返西湖”活动成为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管理区不定期组织老兵及其后代重走军垦旧址、参观博物馆,在当年开垦的田埂上、修缮的水塔旁,老兵们讲述“一把锄头开荒地”“雨夜堵溃堤”的故事,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精神内核。活动中,老兵后代还围绕“军垦精神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形成“历史记忆 — 精神认同 — 实践参与” 的传承链条。这种以老兵为纽带的传承模式,既守护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让精神传承更具温度与穿透力,为西湖可持续发展筑牢精神根基。

五、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多元发展:让效益“最大化”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以军垦文化为核心引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 “文化赋能 + 产业联动 + 模式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军垦文化与农业、文旅、电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构建 “一核引领、多业共生”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让军垦文化的价值在多元发展中得到“最大化”释放。

(一)业态协同发展:构建 “文旅—销售—服务” 良性循环

在产业链延伸的路径上,西湖管理区首先将军垦文化元素深度植入实体产业,打造具有独特标识的产品矩阵。在文创产品开发上,突破传统纪念品的局限,形成“军垦记忆”系列文创集群:既有承载历史的军垦纪念册、复刻的军垦时期工具模型,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军垦主题生活用品。

在特色农产品增值方面,西湖管理区搭建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为产业链延伸插上“数字翅膀”。电商平台采用“直播基地 + 农户主播”模式,军垦博物馆内设立3个直播间,通过开办“一村一品一主播”短视频、直播培训课程培养多名村民成为专职主播,现处于直播筹备状态中,后续将开展“西湖好物”专场直播,同步将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军垦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系列内容。现阶段西湖管理区整合了区域内的有机蔬果等农副产品,建立了“西湖优选”电商平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

产业链的延伸还推动了多元业态的协同发展,形成“文化旅游 — 产品销售 — 配套服务” 的良性循环。随着文化旅游的升温,管理区引导农户发展旅游经济,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 带动景点周边餐饮等收入。

(二)产业共振:让融合效益层层递进

“农文旅” 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激活产业动能,形成良性循环。西湖管理区立足自身作为洞庭湖区农业主产区和军垦文化富集地的实际,通过军垦文化的赋能,打破农业、旅游业的壁垒,构建起 “文化引领、农业筑基、旅游带动” 的产业生态,让各领域资源在联动中释放出符合区域特色的经济活力。

军垦文化的注入,为传统农业附加值提升找到了精准路径。作为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产业的区域,西湖管理区的西洲乡草莓、正航芦笋园芦笋等农产品,通过“军垦研学”“农耕体验”等场景走向游客的餐桌,成为 “带着故事的特产”。上优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本地重点农业企业,其奶制品生产与军垦 “屯垦兴农”的历史一脉相承,借助“从喂养到加工”的全流程体验,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品质,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产品不仅供应本地游客,更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旅游业的繁荣精准带动了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西湖管理区将长度达15公里的乡村精品廊道与军垦旧址群串联,形成“点上有景致、线上有风光”的旅游格局,直接带动沿线5个行政村发展。管理区结合农耕时节等节点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2届;今年3月还举办了2025年全国健身气功科学指导走基层暨湖南省第二届科学运动与养生旅游大会(常德西湖站),带动景区周边餐饮营业额增长,让当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文旅融合的红利。

从单一的文化展示到多元的产业融合,西湖管理区立足“农业稳区、文旅活区” 的发展定位,以军垦文化为纽带,让红色资源与绿色农业、金色旅游实现了深度耦合。这种融合不仅让军垦旧址、万亩农田等“沉睡资源”转化为“盈利资产”,更让军垦精神融入产业发展的血脉 —— 就像当年军垦官兵在荒滩上种出庄稼一样,如今的西湖人在产业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企业家们延续 “精益求精” 的作风打磨产品,农户们带着 “敢闯敢试” 的劲头投身文旅,让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西湖管理区军垦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独特富矿”。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创新转化形式、强化产业支撑,不仅能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更能带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农村焕新,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以农促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西湖样板”。

(作者常德市西湖管理区文化旅游体育事务中心高级政工师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乡村治理客座教授 )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