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1:03:57
龙斌
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与民众权利意识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基层法律援助需求呈现总量激增、类型多元、时效敏感的显著特征。然而,当前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在管理上面临严峻挑战:资源配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服务理念与技术应用滞后、质量管控与跨部门协同效能不足等。这些制约了法律援助的可及性、有效性和公信力,阻碍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
面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结构性变化,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在资源调配、服务供给与协同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构成了制约其效能发挥的核心管理困境。
一是资源结构性失衡。保障基础薄弱,人力短缺且失衡,专职人员普遍不足,偏远地区专业法律人才尤其匮乏。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对优秀律师及毕业生吸引力弱,队伍薄弱,服务能力受限,根源在于人才激励机制与市场机制脱节。
经费保障不足,主要依赖财政拨款,部分县(区)投入不足导致经费紧张,案件补贴长期低于市场标准且调整滞后,挫伤律师积极性,制约宣传、培训等工作,根源在于财政保障缺乏刚性约束与稳定增长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激励机制缺失。
信息化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应用层次低。部分机构仍依赖传统办公方式,智能化应用几乎空白,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倾斜,难以适应数字化管理要求。
二是服务供给滞后。服务类型单一,集中于刑事辩护、民事代理等诉讼领域,忽视非诉讼调解、法律风险防范等需求,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线上线下脱节,以线下为主,线上作用有限且融合度低。
线下网点覆盖不均衡,偏远乡村站点往往形同虚设,“最后一公里”梗阻明显,反映出基层技术应用和服务整合能力不足。
流程效率低下,案件办理周期长,从申请到办结,因过程监管与时效督促不力,加之跨部门协作(如调取证据、核实经济状况)耗时长、效率低,导致受援人权益维护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质量管控粗放,过度依赖事后阅卷和结案报告,对庭前准备、庭审表现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监控。评估指标模糊,专家评审、受援人深度调查应用不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
跨部门协同不畅,与法院、检察院、民政、人社等部门协作配合不紧密。刑事法律援助中沟通不畅、信息共享滞后、程序衔接不畅;民事援助中困难群众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缺乏有效机制。跨部门联合服务缺乏制度化平台,协调成本高,对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动员管理支持体系薄弱,凸显协同治理思维欠缺。
破解上述根植于制度与运行机制的深层次难题,亟须在资源整合、服务重构与机制创新3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强化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的核心驱动作用。
一要整合资源,构建多元保障体系。创新“固定编制+动态员额+购买服务”多元用人模式。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充实核心队伍;政府购买服务承担辅助工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质性提高待遇,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增强稳定性和吸引力。
拓宽经费来源与优化使用,建立经费刚性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匹配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创新多元化筹资。完善经费使用监督,引入成本核算,基于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办理效果实行差异化动态补贴与“以奖代补”。
实施“智慧法援”升级工程。建设全国或省级统筹、四级联动的法律援助一体化平台,深度联通法检公司及民政、人社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平台集成全流程在线服务、电子卷宗、远程视频咨询与会见、质量监控预警、大数据分析、智能客服等功能。同步加大基层硬件投入与人员信息技能培训。
二要重构服务,推动供给模式转型。突破诉讼局限,大力发展调解、仲裁等非诉解纷服务。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农民工、小微企业主等群体,定制精准化法律风险防范指南与普法产品(如讲座、手册、专项咨询等),提升预防能力。
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完善线上平台功能,实现全流程网办(申请、受理、审批、咨询)。大幅精简材料与环节,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线下设立“一站式”窗口,实行首问负责、容缺受理。建立分级分类响应机制:法定通知辩护案件“当日受理、当日指派”;对欠薪、工伤、家暴等紧急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快速审查、即时指派、限时办结)。优化线下网点布局,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三要创新机制,提升协同治理效能。构建“全链条、多维度、重反馈”的精准化质量管控体系,制定精细化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强化过程监控,推行关键节点报告、随机旁听庭审、受援人过程满意度即时反馈。将监控结果与补贴、评优、资格严格挂钩,实施质量问责与退出机制。
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行政机关牵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公检法协作,完善看守所、法院、检察院法援工作站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程序无缝对接。深化与民政、人社、工会、妇联等在民行案件中的协作。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参与。
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困境,根源在于资源保障的脆弱性与结构性失衡、服务供给的滞后性与非精准性、管理机制的粗放化与协同不足。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以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为双轮驱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筑牢资源基础,通过多元用人、动态补贴与“智慧法援”平台建设,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智能配置。重塑服务效能,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通过拓展非诉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通、流程再造与分级响应,实现精准、高效、可及的服务供给。提升治理能力,依托“全链条、多维度、重反馈”的质量精准管控体系和“党委领导、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保障服务品质与治理效能。“智慧法援”的技术赋能与制度化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是贯穿资源整合、服务重构与机制创新的关键杠杆。未来,需持续关注对策实施的成本效益、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欠发达地区推广路径及质量评估长效机制等问题,在动态创新中不断提升基层法律援助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衡阳市蒸湘区法律援助中心)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陈佳婧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