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17 09:18:10
以音乐为笔,抒写时代乐章——评《美丽乡村》江晖作品音乐会
文|高世逢
音乐是时代的回响,也是情感的寄托。7月5日晚,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美丽乡村》江晖作品音乐会在长沙实验剧场圆满落幕。全场以“湖湘神韵”“家国情怀”“时代心声”三个篇章,完成了一次对乡土中国的精神叩访。
"湖湘神韵"作为第一篇章,其歌曲《苗鼓声声》《幸福新瑶家》《我的嫁妆是山歌》《我的湘江母亲河》《神农茶歌》等,词美曲美,现场观众通过对歌曲欣赏能感悟到老百姓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能品味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及作曲家创作这些歌曲时内在的真情实感。每首歌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以及歌词中蕴含的意境与灵魂,不同的旋律自然铸就不同的审美,这些离不开作曲家对歌词的深度挖掘和再度创作时的精雕细琢。当好的歌词遇上好的音乐再加上歌唱家用心、用情地演唱,歌曲自然就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有人说得好,“歌词为音乐锚定情感的坐标,音乐为歌词插上飞翔的翅膀。”通过各元素的巧妙融合,田间地头,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便有了不一样的表达,那些关于苗家、瑶寨的神秘及乡村的印象不再是过去的照片或传说,而是在歌唱中有了全新的定位。作曲家的精妙之处在于:既保留了湖湘文化“质朴中见坚韧”的底色,又以现代技法赋予其挣脱地域局限的艺术张力,让乡土叙事通过歌曲获得了不同的美学升华。
在第二篇章的"家国情怀"里,作曲家从《故乡》《望云山》《家乡的黄辣椒》到《道法自然》《天边边那树红杜鹃》《爱你爱你中国字》等歌曲的创作中,既有对生活中细微情愫的精准捕捉,也有对家国宏大的情感凝练。其独特之处在于,拒绝将叙事简化为口号式的旋律,而是让每一个音符都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如为徐本禹及其志愿者群体创作的歌曲《天边边那树红杜鹃》,这首歌既有民间小调温暖的质感,更有穿透时光的力量。让观众能感受到志愿者的奉献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标签,那些弯腰的弧度,微笑的温度,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行动,通过歌曲都有了最生动的模样。现场观众感慨:“原来爱不仅可以通过双手,还可以通过音乐来传递。”而《家乡的黄辣椒》则区别于各种不同的辣椒歌文化,不仅展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希望,同时,也让观众在张弛有度的歌曲旋律中感受到了作曲家对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表达的赞美和祝福。回程路上朋友激动地说:“整场音乐会看下来非常不错,如果能在第二篇章里多两首催人奋进,慷慨激昂的歌曲就更好了,况且这类作品,作曲家有很多。”
俗话说,“好戏在后头”,“时代心声”作为第三篇章,自然扛起了压轴的分量。《共和国的勋章》《幸福苗寨》《以幸福的名义拥抱中国》等歌曲,从对家乡山水的深情描绘,到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衷心祝福,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到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每首歌都有各自不同的亮点,或激昂、或质朴、或深情,却都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唱出了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当《美丽乡村》亮相舞台时,全场叙事推到了高潮。这首歌曾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阅兵式群众游行时演奏曲目,并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项”精品工程扶持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这不仅是对老百姓的深情礼赞,更是音乐连接城市与乡村最温暖的情感纽带。尤其在株洲籍著名歌唱家王丽达的加持下,更显真挚动人,鲜活可感!
音乐会的成功,离不开以歌唱家王丽达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家如傅莉珊、陈小艺、谢佳卿、刘淮保、畅快、张芝明、阿苗千千、袁双洋、杨圣长等与作品间的精神共振。他们的精彩演绎,让每一首歌都成了情感与思想的延伸。有人说“真正的艺术力量,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让声音成为时代的镜子,让旋律成为土地的呼吸”——这或许正是《美丽乡村》江晖作品音乐会留给当代音乐创作最重要的启示。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