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7-17 07:36:06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7月17日05版
邢 玲 刘 鼎
前不久,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召开成立后第一次“主任接待日”联系交流会。有企业家代表直言,从“产业开发区”到“产业发展中心”,折射的是龙岭人“归零再出发”的勇气与“向新而进”的魄力。
7月10日,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召开成立后第一次“主任接待日”联系交流会。
这确实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自我革命——龙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繁杂、重塑队伍,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冲锋号。
作为全市园区改革的“尖兵”,龙岭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果决:101项社会事务全面剥离,甩掉“全能保姆”的包袱;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4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跃升至90%;发展逻辑转向——从“大包大揽”到“专注经济”。
“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龙岭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周彪说,“唯有轻装上阵,才能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改革动因
破解“三驾马车”困局,重塑园区发展新格局
为什么要改?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改革是迫切之需、务实之举、必然之路。”龙岭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周彪说,龙岭产业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矛盾期和深水期,原有“体制红利+成本红利+土地红利”的“三驾马车”逐渐降速乃至停滞,政策趋势迫使园区发展质量提升,原有的竞争优势、操作路径和管委会模式正迅速被削弱;园区现有人员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矛盾:行政管理人员占比多、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少;45岁以上人员多、年轻骨干少;单一岗位经历者多、复合型人才少,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园区的发展需求。叠加高科技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等因素,改革势在必行。
往哪个方向改?龙岭有自己的答案。
2024年11月,我省启动开发区整合优化工作,明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推动开发区回归经济本位。
改革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面广。赫山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及省委、市委关于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成立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和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丰为双组长的改革专班,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根据“实干开路、实战决胜、实力说话”的“三实标准”稳步推进。
“我们以解放思想破局,大力实施社会事务和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三个转变’重塑园区发展新格局。”周彪解读,“三个转变”,即从“大包大揽”向“专注经济”转变,将彻底告别“全能型园区”思维,将100%力量向经济发展主责主业集中,把精力聚焦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企业服务上,坚决扛牢全市强中心城区主战场、东接东融桥头堡使命担当,始终坚持“产业兴区、项目为王”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区委“135”工作思路,推动园区更高质量发展;从“结构失衡”向“专精特新”转变,将全力打造一支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躺平式”向“实干型”转变,摈弃过去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招商前线中当“战斗员”、在项目一线中当“建设者”、在企业服务中当“经纪人”、在产业发展中当“研究员”。
事务剥离
剥事101项、社区12个,力量100%向经济发展主责主业集中
社会事务剥离是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牛鼻子”,是推动园区轻装上阵、聚焦主责主业的关键所在。
剥得怎么样?社区有话说。
“相当顺利!”赫山区龙光桥街道漆家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剑说,因历史原因,漆家桥社区是此次移交的社区中遗留问题最多的,但移交过程中,因组织得力、处置得当,一系列工作没有推诿、停滞。园区交给社区、街道的账,也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甚至包括一些多年没落地的苗木款、征地款,原来没确定的数目,也都给出了数目明细和解决方案。”李剑说。
3月31日上午,龙岭产业开发区社会事务移交工作会议召开。
今年3月31日,赫山区组织相关单位将龙岭产业开发区承担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至区委、区政府相应职能部门承担,将原管辖的12个社区移交给赫山区龙光桥街道、衡龙桥镇管理。
赫山区和原龙岭产业开发区的作答方式是:“科学界定、应剥尽剥、有序移交”。
短短时间内,对照《龙岭产业开发区社会管理事务剥离工作方案》,实现教育、卫生、民政等11大类101项社会事务完成移交,确保无遗漏、无盲区;按照“制定清单—签订协议—明确责任—监督评估”流程,依法依规完成职能划转、人员转隶、资产交接等工作,杜绝“甩包袱”“踢皮球”现象;建立完善区级层面领导工作机制,设立3个月过渡期,确保移交期间服务不降标、矛盾不上交。
原龙岭产业开发区也不是“一剥了之”。园区加强与龙光桥街道、衡龙桥镇的对接沟通,主动把人、财、物、办事流程等细节处理好,在划转过程中,确保业务衔接有序、便民办事不打烊、为民服务不断档。特别是对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正式改革前,园区就已经开始摸底社区问题,建立台账,分类后交由园区专班办公室。其次,专班成员充分进行研讨,听取意见并论证。12个社区的相关问题按“一社区一方案”原则处理,明确责任人和措施,完善方案。最后,园区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研究方案,形成决议,并派遣20余名熟悉情况、深得民心的园区干部进驻属地乡镇(街道)和社区,在过渡期间协助解决问题,确保移交期间服务标准不降,矛盾不升级。
“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不在管得多宽,而在服务多精;不在事务多杂,而在经济多强。”周彪说,过去园区承担了教育、卫健、民政、文体、城管等101项社会职能,园区近一半干部从事社会事务工作,剩下的一半干部也将部分精力耗费在非经济领域,导致精力分散、资源错配。如今社会事务和12个社区全面剥离,将100%力量向经济发展主责主业集中,把精力聚焦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企业服务上。
队伍优化
年轻化+专业化,推动战斗力持续提升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
人,作为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龙岭产业发展中心是如何改的呢?
“全体起立,自主选择。”龙岭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周彪介绍,人事改革推行全员竞聘上岗,竞聘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让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竞聘工作在区纪委监委的全程监督下,由区改革专班组织实施。
改革前,在编在岗115人,平均年龄44岁。本科及以上人数占比51.3%,其中研究生人数占比12.2%;改革后,在编干部精简至70人,平均年龄下降至约39.6岁。本科学历以上人数占比高达90%,提升近40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达16人,占比23%,提升10个百分点。
对比数据,不难发现: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干部队伍年龄、学历在改革中实现“一降一升”。“我们还从全区选调有经济专业背景、敢想肯干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园区,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后续也将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专业人才,届时将全力打造一支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周彪说。
身在浪潮中的干部又是如何看待改革的呢?
曾德强以前在园区原社会事务局工作,企业生态环保指导服务、市监、城管执法、创文、驻村帮扶等工作,他都干过。改革后,他到了产业发展部,专门负责企业生态环保指导服务工作。“原来因事务缠身,放在生态环保指导服务上的精力大约只有一半。现在是全心全意干这个,相信能干得更细、更好。”曾德强说。
留下来的干部有所得,转岗的干部感受又怎样?“绝不忘记每一位开拓者、绝不亏待每一位奋斗者、绝不辜负每一位追梦者。”周彪在龙岭产业发展中心人事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坚定有力。
赵乐军自园区管委会成立伊始便在这工作,如今已整整20年。此轮改革中,他自愿转岗到赫山区自然资源局。
“几乎所有部门都待过,征地拆迁、行政执法、规划建设、办公室、行政审批、社会事务部……”赵乐军对龙岭产业开发区有太多的不舍。但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不在园区主责主业上,因此这次自愿转岗交流。根据《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人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个人从现实表现、所获荣誉等多维度综合打分,排名第7的赵乐军最终在区里给出40个岗位中,选择了区自然资源局土地修复中心。
“满意。”赵乐军对这样的安排心悦诚服。
站在新起点,龙岭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聚焦“产业兴区、项目为王”,扛牢“强中心城区”主战场使命,冲刺“千亿园区”,为益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龙岭的“二次创业”,已经开始!
责编:宋姗姗
一审:郭朵朵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