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星星”的灯塔——湘潭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创新实践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6 17:42:30

新湖南客户端7月6日讯(通讯员 朱艳)在湘纺小学新生报到的队伍里,7岁的小宥(化名)弯腰拾起同学掉落的文具,让班主任红了眼眶。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彬彬有礼的阳光男孩,两年前还是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症儿童。

这样的生命奇迹,正在湘潭市22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不断上演。今年来,该市通过构全链条康复服务体系,已为626名特殊儿童点亮希望的灯塔。

“叫名字没反应、拒绝眼神交流、玩具只排直线……”时间拨到20234月,小宥刚进入湘潭市亲园培智学校,康复师李老师仍记忆犹新。针对这个处于社交“迷雾期”的孩子,团队量身定制了“四维突破”方案:先用音乐游戏叩开"关注人"的心门,通过表情卡片架起“理解人”的桥梁,借助情景模拟铺就“适应环境”的道路,最终实现“自理生活”的蜕变。

700多个日夜的坚持终见曙光——今年6月评估显示,小宥的社交能力已达到普通儿童85%水平,顺利通过湘纺小学入学评估。正如一位康复师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点亮他们的方式。”

同样迎来生命转机的还有8岁的瑞瑞(化名)。20239月,这个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因无法静坐、随意跑动被劝退。在民生实事项目支持下,他开始接受“行为矫正+社交唤醒+规则建立”三维训练:每天上午90分钟感统训练改善专注力,下午通过“超市购物”等情景剧学习社交规则,晚间由家长实施家庭干预。“现在他能安静听完一堂课,课堂上能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会和同学玩‘老鹰捉小鸡’。”湘机小学老师高兴地说,本学期,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不仅重返校园,还获得了“进步小明星”称号。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湘潭市构建的“康复救助+试点创新”双轨机制。通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同步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区建设及教医康融合试点,实现政策保障与服务能级双提升。为了确保全市有康复需求的0-14岁残疾儿童实现“应救尽救”,湘潭市坚持县市区摸底排查和乡镇(街道)上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摸清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委托康复机构为残疾儿童做专业评估,从源头上把控救助对象的精准度。同时创新实施“三融合”教医康模式,推行“特教学校+康复医疗机构”、“特教老师+康复医生”、“特教课程+康复课程”的深度融合服务,有效解决了家长学校医院两头跑的难题。“过去带着孩子辗转于医院、机构和学校,现在走进一扇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张女士在“医康教”一体化服务中心感慨道。

此外,特殊儿童的家庭也十分需要特殊关注。湘潭市着力聚焦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提升家长康复能力,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康复计划制定的常态化机制,开展心理团辅、茶话会、户外拓展等活动,设立“家长喘息日”,依托家长赋能中心,开设康复技术、心理疏导等课程,形成“机构专业康复+家庭持续干预”的良性循环,实现康复服务效益倍增。

这种创新带来显著效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省定目标485名(3395个月)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任务,在训1107名,累计在训时间3759.6个月,完成康复训练536人,任务完成率110.5%;市定目标600名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任务,参训626人,任务完成率104.3%。湘潭的相关经验还获央视专题报道。正如小宥的班主任所说:“每颗星星都有发光的权利,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塔。”这盏灯,不仅照亮了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更温暖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温度。(来源:湘潭市人社局)

责编:曹婕妤

一审:曹婕妤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