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5:31:37
刘卫平
湖湘大地,钟灵毓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从神农尝百草开启的农耕文明曙光,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壮歌;从岳麓书院“传道济民”的理学传承,到“半条被子”所蕴含的军民鱼水深情,湖湘文化与红色基因在此深度交融,形成了独一无二且极具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湖湘思想政治教育研学品牌,成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命题。这不仅是对湖湘文化与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一,资源整合:构建红色基因与湖湘文化相融汇的研学资源库
湖湘红色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为研学品牌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湖南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300 余处、可移动革命文物 40 余万件(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8 个,这些丰富的资源与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构建立体研学资源库需在时空、学科、地域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性整合。
在时空维度,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资源活化与历史重现,打破红色资源“静态陈列”的传统模式。如,运用 VR 技术精准还原“通道转兵”会议场景,让研学者仿佛置身于 1934 年那个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亲身感受战略决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开发“青年毛泽东游学路”AR 导航系统,将历史地图与现实街景巧妙融合,引导研学者沿着 1917 年毛泽东徒步考察湖南农村的足迹前行,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这种技术赋能使红色资源从“文物”转变为“可体验、可感知的历史”,极大地增强了研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学科维度,推动红色资源与湖湘文化在多学科领域的深度渗透与有机融合,实现资源融合与多元育人。在历史学科中,通过对比分析“半条被子”故事所体现的军民深情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揭示湖湘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延续性与传承性;在语文学科中,以毛泽东诗词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革命浪漫主义风格与湖湘山水文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领略诗词背后的精神力量;在美术学科中,鼓励学生创作“断肠明志陈树湘”主题油画,通过艺术语言生动传递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这种跨学科融合打破了思政课的学科边界,形成了全学科育人的良好格局。
在地域维度,构建“红绿蓝”三色资源联动体系,实现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与蓝色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在红色资源方面,精心打造“伟人成长轨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新时代脱贫攻坚成就展”三大主题线路,形成红色教育的核心脉络;在绿色资源方面,整合张家界、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打造“自然奇观 + 红色地标”的复合研学点,让研学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蓝色资源方面,依托岳阳楼、洞庭湖等文化地标,开发“屈子行吟·生态守护”主题课程,将湖湘文化与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这种联动打破了资源碎片化的局限,形成了“红色教育 + 生态实践 + 文化体验”的立体网络,为研学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二,体系构建:打造分层递进与螺旋上升立体式的研学课程体系
研学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湖湘研学课程需构建“学段贯通、主题聚焦、评价闭环”的三维框架,实现从情感感知到理性认知的逐步提升。
设计学段贯通的阶梯式课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分层递进的阶梯式课程。小学阶段以“红色故事绘”为主要形式,通过沙洲村“半条被子”情景剧、韶山冲“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连环画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情能力;初中阶段以“红色基因探”为主要内容,开展“寻找家乡的红色印记”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在汝城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调研“半条被子”故事的传承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历史责任感;高中阶段以“红色精神辩”为主要载体,组织“市场经济时代是否需要‘半条被子’精神”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大学阶段以“红色文化研”为主要方向,设立“湖湘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课题,鼓励学生运用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复原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分层设计实现了从情感感知到理性认知、从简单了解到深入研究的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开发主题聚焦的核心课程模块。围绕湖湘精神的五大内核,即家国担当、务实创新、革命斗争、开放传承、青春向党,构建核心课程模块。在家国担当模块,以“建党先声”新民学会旧址为载体,开发“从新民学会到中国共产党”情景教学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与历程,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在务实创新模块,在岳麓书院开展“朱张会讲与湖湘学派”学术工作坊,解析“传道济民”办学宗旨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务实创新的学习态度;在革命斗争模块,通过“通道转兵”虚拟仿真系统,模拟战略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决策能力;在开放传承模块,在芷江受降纪念馆开设“从抗战胜利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研究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青春向党模块,设计“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实践课程,沿途设置“农事体验”“乡村调研”等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构建动态化的闭环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 成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的三维融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全面性与动态性。过程性评价通过研学手册详细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性评价采用“红色文化创意作品展”“研学”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值性评价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跟踪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变化,如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学生在参观“半条被子”陈列馆前后的情绪波动,评估研学活动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这种评价机制实现了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的转变,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思政研学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三,模式创新:创建科技赋能与场景浸润双驱动的研学新范式
在数字化时代,研学品牌的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构建“科技 + 场景”的双轮驱动体系,为研学者提供更加丰富、生动、深入的学习体验。
推进数字深度应用与智能交互。开发“湖湘红色基因库”数字平台,集成智能导览、虚拟教研室、AI 互动课堂三大功能。智能导览系统运用 LBS 定位技术,在红色场馆自动推送讲解内容,如参观贺龙故居时,手机 APP 同步展示 1927 年南昌起义的历史影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虚拟教研室构建“湖湘革命文物数字孪生系统”,允许师生远程协作修复文物数字模型,如在线参与“平江起义纪念馆”文物数字化项目,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AI 互动课堂开发“与青年毛泽东对话”聊天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拟历史人物回应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打造“五位一体”沉浸场景。主要包括实景剧场、研学专线、数字镜像馆、劳动教育基地、云端研学社区。实景剧场在橘子洲头演出《恰同学少年》音乐剧,重现 1925 年毛泽东撰写《沁园春·长沙》的场景,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青春风采;研学专线开通“芳草巴士”,连接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新民学会旧址、岳麓书院等站点,车内设置“历史事件 AR 重现”屏幕,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研学交通与丰富的历史信息;数字镜像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原“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场景,观众可通过手势交互与虚拟人物对话,增强沉浸感;劳动教育基地在十八洞村设立“精准扶贫实践工坊”,学生参与苗绣制作、电商直播等劳动,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成果;云端研学社区搭建“湖湘红色研学”元宇宙平台,支持全球学生虚拟组队完成研学任务,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构建“政府 - 学校 - 场馆 - 企业”四方协同机制。在政策保障层面,省教育厅出台《湖湘红色研学基地认定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场馆给予资金补贴,规范研学基地建设;在课程开发层面,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各学段课程衔接,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服务支持层面,引入旅游企业开发“研学旅行保险”“数字研学护照”等配套产品,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的研学服务;在质量监控层面,建立“红色研学导师认证制度”,要求带队教师通过湖湘文化专项考核,提高研学导师的专业水平。
湖湘思想政治教育研学品牌的建设,是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是将红色基因与文化血脉融入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当前,“我的韶山行”等研学项目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芳草计划”也正在深入推进,湖湘思想政治教育研学品牌必将在全国思政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它将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提供“湖南方案”,让湖湘文化的红色基因与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刘卫平系湘南学院教授、博士)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