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手表之外,是社会该有的“体面”

麦茶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16 13:20:55

图片

“我们真正在意的不是手表归属,不是奖金数额,而是这个社会如何看待那些‘不够划算的付出。”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耗时4小时翻查8吨垃圾,帮助游客找回遗失的儿童手表,引发社会热议。

4小时,8吨垃圾,当沾满污渍的手表回到孩子腕上,一场关于“值不值”的争论却在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掐指计算:“环卫工时薪多少?”“手表价值多少?”“翻找成本是否匹配?”

还有人猜身份谜:“是不是特殊游客才配这样的待遇?”

但普通网友心里清楚,这些追问不过是表象。我们真正攥在手里的,是一把丈量社会温度的尺子——当一份付出被贴上“不够划算”的标签时,这个社会会不会转头就忘;当劳动者的双手沾满灰尘时,他们的尊严能不能同样干净体面。

游客丢了手表着急,合情合理;文化和旅游部门展现城市善意,无可厚非。

但让这场“暖心救援”刺痛人的,恰恰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惯性。

我们总在歌颂底层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却很少追问“他们是否心甘情愿”;我们习惯了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却常常忽略“他们也会累也会疼”

4小时、8吨垃圾、徒手翻找——这些细节不该只用来证明“城市温情”,更该成为叩问“权益保障”的鼓点:有没有人提前给他们准备好防护手套?有没有人在他们直不起腰时递上一瓶水?有没有一套机制能让“热心帮忙”不变成“额外负担”?

其实大家争论的、在意的,从来不是手表归属、奖金多少。而是想看看,当一个环卫工人的劳动,不再能用“划不划算”来衡量时,是不是才算真正走进了文明社会?

当“给底层劳动者体面”不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防护措施、每一分合理报酬、每一个尊重眼神里时,我们才敢说,这个社会的价值天平没有倾斜。

那块从垃圾里找回来的手表,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劳动者的艰辛,也照见了“普通民众”的诉求——别让“不计回报”成为压榨的借口,别让“理所应当”磨灭了最基本的体恤。

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刻度,从来不看高楼多高,只看对待那些“不起眼”的人时,有多认真。

针对网友关心问题,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经理王军作出回应:

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奖励规则,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且这项工作将会常态化,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

必然要肯定这份为民服务的热忱与担当,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更需走在奖励之前。

从防护装备的标配到额外劳动的合理补偿,从拒绝“被要求式奉献到明确“帮忙”与“本职”的边界,这些细节的完善,才能让“助人为乐”摆脱“负重前行”的底色。

服务群众的初心可贵,但唯有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权益保障的周全性、服务边界的清晰性上做足文章,这份善意才能真正落地为可持续的温暖,而非一场透支善意的偶然事件。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