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三伏”要来了,但养生之道别马虎!

周倜   湖南日报   2025-07-16 08:28:07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刘昀亦卓 王丁玲 李甜

  三伏年年有,但今年却有点不同——您知道吗,今年三伏从7月20日开始,8月18日结束,总共只有30天,打破了过去10年“40天长伏”的惯例,成为近10年来首个短版三伏。

  当然,这一变化源于传统历法计算,夏至(6月21日)至立秋(8月7日)间仅有4个庚日,导致中伏缩短为10天,打破连续10年40天的超长版模式。

  “虽然今年三伏是近10年最短,但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依然要根据惯例与规律,好好把握这个‘浓缩版’的养生时机。”7月15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相关专家针对今年三伏天的养生关键,给出相关健康提示。

  湿热交织,“祛湿”是关键

  该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医师指出,伏期缩短并不意味着暑热湿气减弱。今年恰逢闰六月,雨季长、雨水多,导致湿气格外深重。“短伏”意味着高温和高湿的叠加效应更为集中,更容易引发中暑、皮肤问题及身体不适。

  龙华君表示,三伏天,饮食有方是关键。这段时间,大家可以多食用冬瓜、黄瓜、薏米、赤小豆、茯苓等堪称“天然除湿机”的食物,它们具有利水渗湿之效,能有效减轻身体的沉重感与浮肿感。比如,薏米与赤小豆、茯苓熬煮的“三豆汤”,是经典的健脾祛湿方,每周饮用数次,可缓解湿热导致的口苦、大便黏腻。

  “山楂、乌梅、陈皮等,则是醒脾开胃的能手,这类酸味食材富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消食导滞,促进脾胃运化。”龙华君提醒,一碗温热的乌梅汤,既可生津止渴,又能助脾胃运化水湿,特别适合暑湿困脾、食欲不佳的情况。

  “三伏天本身就比较湿热,大家可千万别再做‘增湿’之举。”龙华君提醒,大家不要在大汗淋漓时灌下冰饮或猛吃冰西瓜,务必记住冷饮、瓜果务必放置至接近室温(或至少15℃以上)再食用,小口慢饮为宜。此外,烧烤煎炸、肥甘厚味之物,是湿热的“催化剂”,它们徒增脾胃负担,易生痰湿。更是诱发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等急症的常见诱因。

  养生有道,从生活起居入手

  “从中医角度而言,三伏天,既是顺应天时祛除体内寒湿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该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罗运花主任医师聚焦生活起居与中医特色养生方法等方面,给出建议。

  起居方面,应适当晚睡早起,但晚睡不宜超过23时,早起以6—7时为宜,保证充足的睡眠,午间可小憩30分钟至1小时。

  此外,室内温度不宜过低,空调温度保持在26℃左右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大家都喜欢闷在空调房避暑,但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罗运花提醒,外出时须做好防晒措施,避免在11时至15时这个高温时段外出。

  进入三伏天,“三伏贴”简便廉效,历史悠久,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和常用的夏季养生方法。

  所谓“三伏贴”,是在三伏天阳气最盛时,将具有温阳散寒、止咳平喘等功效的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肠病、关节疼痛等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但“冬病夏治”不限于“三伏贴”。罗运花指出,脐灸、督脉灸、任脉灸也是常用方法。

  具体说来,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的功效,三伏天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能培补元气、健脾和胃。按摩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则可起到清热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

  不过,以上手段均需谨遵医嘱进行,不可贸然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晒背”近年来逐渐成为深受喜爱的三伏贴养生行为。该院老年病科主任袁春云主任医师指出,三伏天晒背不仅能温暖背部的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还可以通过阳光的照射,激发人体内的阳气。

  袁春云建议,不要在中午阳光强烈时晒背,晒背时衣物不宜遮挡背部,且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此外,晒背时不需要涂防晒霜,直接晒背有利于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和钙的吸收。

  此外,不提倡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晒背,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倜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