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5 18:00:4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鸣
在涟源市六亩塘街道中心学校,曾国和翻出一本泛黄却平整的教案。指尖摩挲纸页,初登讲台时的字迹仍清晰有力——这本“初作”,如一枚时光印记,镌刻着这位乡村教育工作者40年的坚守。书架上堆叠的“红本本”静静排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学竞赛一等奖、个人三等功……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与乡土教育的滚烫故事。
初心如磐 在山乡播撒希望
1986年盛夏,18岁的曾国和背着行囊走进涟源市茅塘中学(现涟源市三一学校)。刚从娄底师范毕业的他,身材瘦小,脸上还带着学生气,却要挑起初中班主任与英语教学的重担。背后总有人嘀咕:“他自己都还是个孩子,能镇得住场子,带好班?”
彼时的茅塘镇年轻父母多外出打拼,校园里满是留守儿童。放学铃一响,孩子们便拉帮结伙四处疯玩,家里老人无力管教。学生阿军(化名)性格内向,父母在外省打工,在校总独来独往。因家住龙山林场,每次上学要走十几公里山地,脚底板常磨出血泡。曾国和看在眼里,干脆把他和班长接到自己宿舍同住,让两人学业上结对帮扶,夜里就着台灯一起刷题。
为扭转家长“认得字就行”的观念,曾国和每天骑着脚踏车跑遍各村。车轮碾过泥泞山路,他一边和家长聊孩子的在校表现,一边坐在桌边给孩子讲题。潜移默化中,班里的打闹声渐渐被背书声取代。家长们也变了样,碰面总追着问:“曾老师,我家小孩最近表现怎么样?有进步吗?”1993年中考,他带的毕业班7科全部位列全镇第一,考上中专和重点高中的学生占了全镇一半多,这在娄底地区都属罕见。那年教师节,他捧回了“娄底地区优秀教师”奖牌。
深耕不辍 为乡土培育桃李
“一所学校要想教学质量过硬,教学层面得有老师潜心钻研教法,管理层面更要做到细致入微、落到实处。”这是曾国和在茅塘镇中心学校分管教学时常说的话。
2010年调任石马山镇,曾国和面对更棘手的局面:20多所学校校舍破旧,优质生源外流,中考成绩连年靠后。他花两周跑遍全镇学校,笔记本记满了细节:某班备课笔记照搬教辅,某堂课师生零互动……随后他亲手编印《教育简报》,把这些问题摆上台面,附着整改建议发到各校。
最让他揪心的是英语教学。曾国和组织初中英语老师啃透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重点,把枯燥语法编成 “顺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跟着他她它;将单词编成儿歌,让孩子们边跳边记,这本精心编制的《小学英语校本教材》成了教学的“金钥匙”。然后,他又组织教师培训、课堂比武,把英语纳入期末检测评价范围,没多久,孩子们见了他就用英语打招呼,声音脆生生的。
2015年夏天,石马山镇中考成绩跃升5个名次,捧回“涟源市中考质量提升奖”。两年后,这张奖状又被稳稳接过。
薪火相传 让教育接力守望
“乡村教育的希望,在一代代教师的接力里。”2021年转任六亩塘街道中心学校副校长,曾国和对新教师的培育热情依旧。几年来,近百名新教师通过招考、特岗、选调等方式来六亩塘任教,他们大多来自外乡,最远的从安徽辗转而至。面对这些初执教鞭的年轻人,曾国和总说:“年轻人像春苗,得用心扶着长。”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本领,曾国和同中心学校班子策划开展新教师基本功竞赛:课堂比武上,年轻教师各显身手;三笔字赛场,粉笔字刚劲、毛笔字灵动、硬笔字娟秀,字帖在校园里一挂,成了最亮眼的风景。“曾校长没一点架子,像家里长辈。”新教师们总说,碰上难题找他,准能得到实在的法子。
清晨的涟水风光带,曾国和的身影已定格数十年。如今57岁的他,案头还堆着新写的教学论文,谈及未来教育发展,他眼里的光仍如40年前那般炽烈——那是对乡土教育永不褪色的热爱,是守望花开的执着与明亮。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