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在巨变的浪潮中,做一块“不变”的礁石——致敬《湘江评论》创刊106周年

新湘评论编辑部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15 17:51:55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惊雷贯耳,涤荡湘江。

青年毛泽东的文字,是觉醒的呐喊,是战斗的号角,是启蒙的炬火,是思想的雷霆。

在创刊宣言中,他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湘江评论》这束独特的评论之光,刺破当时湖南沉闷的思想禁锢,照亮前路。

图片

1960年,湖南省委创办机关刊,拟沿用“湘江评论”刊名。毛泽东同志深思熟虑,提议采用更具时代气息的“新湘评论”,并欣然题写刊名。同年7月,《新湘评论》应运而生。

随后几十年,《新湘评论》刊名几经更替,但它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读者需求同声相应,其源自《湘江评论》的精神基因一直没有中断。

图片

如树,深扎65年;如风,激荡新生。

事实上,我们一直走在变与不变的征途上。《新湘评论》是新时代的《湘江评论》,这是我们一直不变的精神传承。时光流转,表达常新,但我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风骨和内核。

当下,科技革命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深刻重塑媒体格局、舆论场域、受众习惯与传播路径……当情感被数据简化为可计算的参数,当社交媒体将生活压缩为扁平化的表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使命战鼓催人。

图片

我们笃信:内容,依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思想,依然是媒体的灵魂所在;技术,只是媒体的传播羽翼。

这是一个全新的“按钮时代”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与不变,倒逼着担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时代重任的我们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置顶,把《湘江评论》的精神血脉接力传承,把坚持融合发展的变革要求贯穿始终

我们坚守,坚定把“做主流”融入我们的血脉里高扬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旗帜推出更多标志性理论成果上出精品紧扣党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以选题的重大性、分量的厚重感解读的深刻性,放大主流舆论音量和声浪

我们坚守,坚定把“做深度”落实在每一个栏目中。强化基层实践的深度挖掘,解剖改革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度报道把握发展脉搏,回应社会关切聚焦前沿课题,服务地方决策,共同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先进文化,致力擦亮“三个文化”的湖南名片。

我们坚守,坚定把“有态度植入每一篇文章中。把做强评论作为不懈追求,传承沿用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设置“湘江杂评”“大事述评”“甚么话”等经典专栏,既致敬先辈,更希望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跃上葱茏再攀峰”:把“评”的本色强起来,把“论”的锋芒亮起来。

图片

《新湘评论》先后有9篇文章被《求是》转载

湘江奔流65载,载得动“变”,更沉淀下“不变”。

坚守中求变,在变化中坚守。传承的基因,创新的血脉,这是《新湘评论》65年“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那面向未来,我们又将如何让这份刊物“保鲜”满格能量再出发?如何让湘江评论的这颗“火种”燃成“思想火炬”?

我们尽力让版面轻量化年轻态”,让总体风格符合党刊定位,与读者阅读习惯契合。

图片

我们视野拓宽,立足国家立场,在信息庞杂、思想多元、观点交汇交锋的国际舆论场中,大胆发声,敢于亮剑。

我们变革传播方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外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让融合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实。

思想的光芒投射现实,时代的印记方能穿越时空;泥土的芳香融入字句,纸上的翰墨方可历久弥

亲爱的读者,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更好的成长回报您的关切和期许。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