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票决铸造民生金链 会同县以人大代表票决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5 13:26:25

湖南法治报通讯员 林祎军 向长春

2019年3 月,渠水河畔还带着春寒。会同县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现场,代表们指尖的票决票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当主持人宣布青朗大桥项目以187票高票入选时,后排的侗族代表杨常娥捏皱了手里的发言稿——那页纸记着她去年冬天在渡口见到的场景:一个背着病孩的母亲在寒风里等船,渡船因雾停航,孩子的咳嗽声震得周边空气都在颤。

这套被称为“票决制”的机制,起源于2018年冬天的一场人大代表座谈会。7年来,会同县人大常委会将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作为发挥人大制度优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和刚性监督,进一步提升了政府重大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激发了基层人大工作活力和代表履职热情,谱写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会同篇章。

青朗大桥

票决制破解民生难题

“以前酒运不出去,现在‘渡改桥’了,货车直接开到店门口,去年多卖了1000斤酒哩!”在青朗乡一家自酿米酒坊里,老板指着门外的货车笑着说。群众的笑声里,藏着会同人大用票决制实施“渡改桥”破解基层出行难的幸福密码。

会同县青朗侗族苗族乡位于渠水河流域及朗江电站库区,9000余群众进出乡里长期依赖渡船出行。自1998年起,青朗乡人大代表连续21年在县人代会上提出修建大桥的建议,但由于历年财力不足和政策限制,项目长期未能推进。

“弯腰弓背把货扛,才到码头遇停航。”青朗乡老船工杨大爷的烟杆敲着码头石板,道出多年来群众的出行不易。他回忆起那年初夏的一次经历,他载着满船赶集的乡亲,刚行驶到河心就突遇横风,凭着经验才艰难把船身稳住。“这样的惊魂时刻,在过去 21 年里已经记不清上演过多少次了。”老杨说,“渡改桥”早已成为当地乡民们最迫切的期盼。

2019 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人代会上实行全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项目征集阶段,渠水沿河多个乡镇的群众通过人大代表强烈呼吁尽快实施渡改桥。经过县人大和有关方面组织的“三审三议”论证,该项目因“涉及群众基本出行安全、惠及面广、群众呼声极高”被列为当年度候选项目。

候选项目公示那天,青朗乡集市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72岁的王奶奶用指甲在“青朗大桥”四个字上划了又划,回家路上摔了一跤,膝盖磕破了也没察觉。

项目最终以最高票入选,成为县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历史上的NO.1。可在年末对项目实施情况满意度测评中,青朗大桥项目得票仅排第三,179 张测评票里有37张基本满意和1 张不满意。测评结果赋予项目推动力,人大牵头专项监督,政府多方协调,合力破解民生工程困局。县人大相关委室联合有关部门一起蹲点工地,一旦发现问题和矛盾纠纷,就拉着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乡村干部召开碰头会,当天就拿出解决方案,这一招让老工程师都直拍大腿:基层的“土办法”能治施工的“洋毛病”。

2020年3月18日,青朗大桥通车,彻底结束了青朗群众依靠渡船出行的历史。通车那天,86岁的吴奶奶特地大老远从最偏远的七溪村赶来,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上大桥,摸了桥栏又抹眼泪。船工老杨把口哨直接挂在了桥灯上,逢人便说:“我下岗是大好事,往后孩子们不用再摸黑赶船上学了。”

青朗大桥。

制度创新

三链协同筑牢民生闭环

2019年春,一纸票决制打破会同民生项目“征集难、监督软”的困局。7年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全流程制度设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督的闭环机制。这套全链条机制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

需求链扎根泥土。每年9月,19个代表联络站变成民意中转站,代表们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开恳谈会,揣着笔记本走家串户收集建议,开门纳谏,征集民声,政府部门同步公开征集项目。

宝田乡代表粟林的帆布包总装着三样东西:水杯、笔记本、胶鞋。2024年秋天,他在三溪村的板栗树下开恳谈会,有妇女隔着田坎喊:“粟代表,我屋里小孩上学要绕几里路哦!” 这话被他用铅笔描了三道,后来成了“村组道路和便桥改造”项目的第一条建议。

更热闹的是县城的“夜市问需”。2023年夏夜,人大代表们在农贸市场摆起长桌,卖米粉的张大姐端着一碗辣油就来了:“我这摊子挪三次了,能不能搞个固定摊位?”旁边修鞋匠老周接话:“还有停车的事,我电动车天天被贴条。”这些七嘴八舌的诉求,最终汇成 2024年“城区便民摊点规划”和“智慧停车系统”两个候选项目。

决策链攥紧民主。人大汇总筛选候选项目后,由财经委牵头组织代表、群众代表评估项目可行性,确保对接民需、具备实施条件。

2020 年在县人代会的分组讨论室里,气氛非常热烈。讨论 “县城学校扩建”事项时,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谭老师突然站起来:“现有县城机关育儿园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去年新生报名那天,有些家长在走廊里急得直哭。”住建部门的同志刚想解释资金缺口,林城镇的代表唐顺梅直接把报告拍在桌上:“孩子的事等不得,我建议把建设第二幼儿园项目放前头,建设生活广场的事可往后缓一缓。”

这样的“交锋”成了票决前的常态。候选项目要经过“三审三议”:政府初审筛可行性,人大专委再审核资金,代表小组终审评民意;乡镇议需求、部门议方案、专家议技术。2020 年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论证时,水利专家指着图纸说:“部分乡镇海拔高,普通水管冬天会冻裂。”后来方案里特意增加了针对保温抗冻的设计,并在代表专题询问会上反复讨论了三次。

监督链拧紧螺丝。会同县人大常委会建立 “年初问计划、年中查进度、年底看效果”的跟踪机制,人大常委会把项目进度表贴在人大机关各委室的墙上,每月“打卡”督查,通过视察、询问、暗访等方式监督项目进度与质量。年底人代会上,代表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不满意项目需限期整改并再次测评。2020年某饮水工程因管材缺货滞后,监督组硬是督促施工方跑遍了周边建材市场,把延误的20天时间抢了回来。

幸福升级

41+56助推心愿变现

渠水河畔的晨光里,宝田乡茶农李小妹背着背篓晃悠在新修的水泥路上。2024年春天,她脚下的这条路曾是票决项目里的“冷门”——在乡人大票决会上,有人觉得“12 盏路灯”不如修水渠重要,但李小妹举着手机照片说:“看,这是我前天摸黑摘茶摔的疤。”最终,路灯项目以57票比48票胜出。现在每晚路灯亮起时,茶山上能多摘两小时茶,李小妹家的月收入多了1500元。

7载深耕,41个县级人大票决项目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家门口上学、家门口就医、家门口乘车、家门口创业,像 41 枚钉子钉进会同的民生版图:47个村改水项目让3万村民喝上了山泉,12条“断头路”通车后山货出山价涨三成,5所学校扩建多收1000余名学生并成功化解城区“大班制”,4个医院扩建项目增加200余个床位和不少先进医疗设备……

今年,票决制向乡镇下沉,县财政设置500万元“资金池”,按每个乡镇20-30万元/年的标准支持,18 个乡镇共票决产生了56个项目,涵盖安全饮水、道路改造等民生领域。

在金竹镇人大票决会上,楼脚村代表提出:“去年干旱加上灌渠年久失修,我村150亩稻田严重缺水,减产了至少一半以上。”最终,“灌溉渠清淤和维修”项目以全票在会上通过,镇政府按照票决结果和工程实施计划安排8万元专项经费。

金子岩乡侗族代表李函键在基层收集建议时发现,一些群众购买了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靠自己拉线充电,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乡人大会随即票决通过在几个村新建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并安排了6万元建设经费。项目建成后,即便是过年回家的外来新能源车主也没有“充电焦虑”了。

马鞍镇代表在暗访时拍到这样的画面:垃圾场塑料袋飘到稻田里,有老人蹲在田埂上捡了一上午。该镇垃圾站建设成功入选乡人大会票决项目,将新增加垃圾分类站4座、立式垃圾桶18个、小型垃圾桶300个,改原垃圾堆场为绿色环保停车位20个、摩托车位50个等。

如今的会同,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意见簿写满家长里短,票决会的表决票承载着柴米油盐。这套带着泥土味的民主实践,正把“民生清单”兑成“幸福账单”,让渠水和巫水河畔的每朵浪花,都唱着百姓心坎里的歌。

责编:梁原

一审:梁原

二审:李翔

三审:戴志杰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