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友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7-15 09:53:40
估计今天的年轻人没有几个知道鼻烟为何物了。在当年,闻吸鼻烟可称得上是件风雅又普遍的嗜好,尤其在清代达官显贵与市井百姓间皆可见其踪影。精致的鼻烟壶是必不可少的器物,小巧玲珑,材质各异——玉石的温润、珐琅的绚烂、瓷器的素雅、料器的通透,内壁常绘有细腻画作或题刻诗词,本身就是掌中珍玩。吸食时,人们往往不疾不徐,姿态讲究:或端坐于厅堂,或闲倚于榻上。只见其人以拇指与食指捻起壶盖,中指轻巧地托住壶身底部,用指甲或特制的小匙,自壶内小心翼翼地勾出些许粉末状的鼻烟末,不直接吸入鼻腔,而是将其抹在左手拇指指甲背侧或虎口之上,再凑近鼻端,深深一嗅。顷刻间,辛辣馥郁之气直冲顶门,随即引发一个响亮痛快的“嚏喷”,顿觉神清气爽,倦意全消。此情此景,常现于茶馆闲叙、书房清谈、甚至街头巷陌的偶遇寒暄之中,互换品评鼻烟壶的精美,交流鼻烟味道的优劣,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喷嚏,竟也成了社交场合中一道独特而有趣的“交响”。
鼻烟于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带入中国,最初是皇室贡品,以烟草粉末为主,被视为提神秘药。到了康熙年间(1710年),天津的“益德成闻药庄”创立,标志着鼻烟本土化生产的开端。益德成融合茉莉、麝香、沉香等中药材,通过九十天制作、四年陈化的复杂工艺,制成兼具药用与香氛的鼻烟,年销量一度超过30吨,并远销东南亚。鼻烟壶作为鼻烟的艺术载体,在清代达到巅峰。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精制的珐琅、玉石、内画壶,集雕刻、书画、烧瓷等工艺于一身,成为身份的象征。嘉庆年间,权臣和珅府邸抄出的2390件鼻烟壶,足以证明鼻烟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鼻烟的衰落始于双重冲击:健康观念的革新和政策挤压。鼻烟初入中国时,被附会为“返魂香”,甚至冠以“忘忧草”之名。然而,清代医家早已揭露其害:张璐在《本经逢原》中指出其“熏灼脏腑”,吴仪洛更将烟草列为“毒草类”。现代医学证实,鼻烟中的尼古丁与焦油同样致癌,且直接刺激鼻腔黏膜,增加呼吸系统病变风险。明清两朝曾多次颁布禁烟令。崇祯帝以“吃烟”谐音“吃燕”(燕京覆灭)为由,下诏“犯者论死”;清皇太极更严令“私贩烟草者斩首”。但由于暴利驱动(种烟利润十倍于粮食),禁令屡遭抵制。2006年,中国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至今已有24个城市实行室内全面禁烟,覆盖16.2%的人口。世卫数据显示,北京控烟条例实施后,老年心肌梗死住院率下降5.6%。全国性立法的推进,进一步压缩了鼻烟的生存空间。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鼻烟的退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首先,鼻烟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要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且需要密封发酵数年乃至数十年,这使得鼻烟的制作成本高且时间周期长。其次,虽然吸烟具有社交属性,但鼻烟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只能自己吸,别人无法共享,且吸食后可能引起的打喷嚏等反应在社交场合中显得不雅观。再者,鼻烟使用起来相对不便。鼻烟吸进鼻腔后容易残留在鼻腔中,使得鼻腔变黑,需要经常挖鼻孔清洁,这在公共场合是不便进行的。最后,随着烟草制品市场的多样化和新型烟草制品的出现,如电子烟等,鼻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这些新型烟草制品往往更加便捷、时尚,且能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总之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社交属性的限制、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鼻烟在现代社会中较少人吸食。
尽管鼻烟已淡出日常生活,其文化遗产仍以两种形态延续。鼻烟壶脱离烟草载体后,成为独立的收藏品类。2011年,一件清乾隆铜胎画珐琅仕女图鼻烟壶拍出782万元,内画壶等工艺被列入非遗。欧美收藏协会的兴起,推动鼻烟壶成为“中国掌中瑰宝”。天津益德成作为中国唯一规模化鼻烟企业,将鼻烟重新定位为“闻药”。第六代传人马卫东开发了失眠、过敏性鼻炎等20余种药用鼻烟,推出液化棉塞、口罩香贴等便携产品,并在全国开设80余家文化展馆,产品还登陆海外市场。2014年,益德成的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从消费品蜕变为中医药文化载体。
鼻烟文化的断层是多重力量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减少烟草消费可降低医疗负担(2018年中国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达GDP的1.7%),而鼻烟无法规避烟草本质危害。快节奏社会下,繁琐的鼻烟使用仪式(取壶、抹粉、吸闻)被便捷的现代提神方式替代。年轻群体视鼻烟为“博物馆文物”,而非生活选项,其社交属性被电子消费彻底取代。
鼻烟在中国三百年的兴衰,是一部从“返魂香”神话跌落,又在文化自觉中重生的微型史诗。当益德成的第七代传人将中药鼻烟贴进口罩时,传统正以另一种形态参与现代生活。国人不再闻鼻烟,是健康意识觉醒的胜利;而鼻烟壶在玻璃展柜中的光华流转,则提示我们:消逝的习俗会死亡,但文明的精魄常在涅槃中寻得归处。鼻烟文化的转型,不仅是对历史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探索。
(作者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光友)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 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