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友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7-15 09:52:07
在火柴尚未普及,打火机尚未发明的漫长岁月里,打火镰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取火工具。这个看似普通的物件,曾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烟火气息,如今却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被时光掩埋的文化符号。
在过去,打火镰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它串联起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清晨,主妇们早早起身,拿出打火镰,熟练地将燧石与铁片相互击打,迸溅出的火花落在火绒上,轻轻一吹,火苗便窜起,随后灶台上的炊烟袅袅升起,新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启。外出劳作的人们也会随身携带打火镰。田间地头休息时,掏出打火镰点燃旱烟,烟雾缭绕间,驱散了劳作的疲惫。在寒冷的冬夜,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老人用打火镰点燃炭火,温暖的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大家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打火镰就像一个沉默的伙伴,默默陪伴着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子 。
取火是人类进化的一大发明,其过程也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演进的:先后经历了弓钻取火、滕条取火、击石取火、木片取火、凸透镜取火、手电碗取火、放大镜取火、冰块取火等阶段。但这些都未能在民间广为流行,火镰以它的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长期留于民间行于生活,集合了淳朴和智慧,不能不说是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佐证。
火镰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火石:通常指燧石,若无燧石也可用鹅卵石充当,鹅卵石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并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它的纯度比较高,所含成份和现代的火石相同。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的功效。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居家常备艾,老少常无患”以禳毒气的习俗,因此先人们把它做为点烟的火引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火钢:大众化的就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经热处理及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比较讲究点的器物主人,在钢条上刻有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在弯弯的钢条内,制成象现代女性手里拿的小坤包样子,口上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会自动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里装的火石、艾绒等物件丢失或受潮的作用。再缀上一根好看的绳子,穿上一棵不错的珠子或玉器或玛瑙,这样既增大了体积也美观了火镰的主体,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档次。
使用打火镰时,先将火绒放置在火石上,然后用钢条快速划擦火石表面。由于钢条与火石之间的剧烈摩擦,会产生高温火花,这些火花溅落在火绒上,就能将其点燃。点燃后的火绒可以用来引燃纸张、木材等,从而实现点火的目的。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掌握不好划擦的力度和角度,就很难成功点燃火绒。
火镰具体诞生的时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药被发明,火镰的使用价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须借助火镰击发。如《水浒传》的第84回:“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这一时期,火镰就已具有了军事用途。及至明末清初,烟草传入中国,火镰更是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仅家居必备,还增加了随身携带、随时取用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火镰,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个性化的设计。如火镰的体量大小,敲击火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习惯喜好定制。普通的火镰,除刀刃部分外都会用皮革包裹起来,方便使用者持握,敲击取火,顶端的位置还设有系绳的孔扣,可用绳子悬挂在身上或装入特制的荷包中。而一些世族贵胄、富商大贾为了彰显身份和富贵,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使之炫目耀眼。一些悬系火镰的绳带,也是用银子打造连缀而成,极显奢华之气。在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当中,火镰于实用性之外,还有着身份道具的作用。
19世纪中期,火柴传入中国,因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打火镰的使用频率开始降低。20世纪,打火机的发明更是给打火镰带来了致命一击。打火机凭借小巧便携、点火快捷等优势,成为人们取火的新宠。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厨房设备的更新换代,燃气灶、电磁炉等新能源烹饪工具的普及,使得传统的取火方式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今,打火镰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普通家庭中难觅踪影,只能在博物馆、民俗展览中,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尽管打火镰已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在民俗文化中,打火镰常被赋予特殊的寓意。比如在一些地区的婚俗中,打火镰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象征着新人能够开启红红火火的新生活;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中,用打火镰取火也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寓意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从工艺角度看,打火镰的制作融合了冶金、锻造、雕刻等多种传统技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传统工艺的珍贵载体。如今,一些手工艺人开始尝试复原和创新打火镰制作工艺,让这一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重视。
消失的打火镰,带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留下的是一段文化记忆。它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星辰,虽已不再照亮人们的日常生活,却永远闪耀在文化传承的天空中,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的路,珍视那些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者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光友)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 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