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友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7-15 09:47:10
在时光的长河中,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直观载体,不断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着变化。曾经,老年妇女佩戴的绒布帽是中国传统民间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款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然而,如今在街头巷尾,已难觅其踪影,老年妇女不再戴绒布帽,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此类帽子在民间有着诸多亲切的称呼,如“老婆帽”“婆婆帽”“老年无沿帽”,部分地区依据方言还称作“箍帽”“黑绒帽”,衡阳人则叫“窝绒帽”,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它们都是老年女性日常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材质与结构来看,绒布帽多以平绒布制作,平绒布作为灯芯绒的一种,表面有着短而密的绒毛,不仅柔软舒适,保暖性能良好,还十分耐磨,非常适合老年女性日常劳作时佩戴。颜色上,纯黑色是主流,这一选择既符合传统老年服饰素雅的要求,也与守孝习俗以及庄重场合的着装习惯相契合。在形制上,绒布帽有着独特的设计。无帽檐的设计避免了遮挡视线,方便老年妇女在室内外自由活动,同时还能与头巾或额帕搭配使用。帽口采用松紧带设计,或是使用弹性布料,能够紧密贴合头围,很好地适应老年女性发量减少或盘发的需求,有效防止帽子滑落。装饰方面,部分帽身会用同色布条滚边,帽顶则缝制小布纽(俗称“帽疙瘩”)作点缀,但整体风格依旧保持简洁。
绒布帽在清末至20世纪中期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及江南农村地区,尤其在中下层劳动妇女中极为常见。在日常生活里,它发挥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冬季,绒布帽能有效地挡风御寒,为老年妇女抵御凛冽的寒风;夏季,在田间劳作时,它又能防止尘土沾染头发。此外,在婚丧仪式等重要场合,黑色绒布帽代表着持重,是老年妇女符合身份的标准装束。在搭配习俗上,绒布帽常与“大襟衫”“绑腿裤”及“头箍”(金属或布质发饰)组合穿戴,形成了传统老年女性标志性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绒布帽不仅仅是一件服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它是年龄的标识,多为已婚老年女性专属,年轻女子佩戴会被视为不合礼俗,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女性着装的规范。同时,平绒布的耐用以及可反复修补的特性,反映了旧时民间“惜物”的生活观念,人们珍惜每一件物品,力求物尽其用。此外,绒布帽还具有身份区分的作用,与富户老年女性佩戴的“抹额”“貂皮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绒布帽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北方,帽身较深,内衬棉絮以增强御寒能力,常见于山西、河北等地,为当地老年妇女在寒冷的冬季提供了温暖的保护。江南地区的绒布帽材质则更轻薄,部分采用藏青色平绒,帽口松紧带外露,苏南地区称之为“乌绒帽”,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细腻与婉约。而在西南地区,偶见绒布帽上有刺绣花纹或缀银饰,如云南部分地区融合了少数民族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织毛线帽以其款式多样、色彩丰富、保暖性能良好等优势逐渐取代了绒布帽。如今,现存的老式绒布帽实物多见于民俗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不过,在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中,部分改良款的绒布帽被重新设计为复古配饰,但这些改良款大多弱化了实用功能,更侧重于文化符号的意义,让人们在欣赏和佩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年妇女不再戴绒布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绒布帽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和审美观念,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光友)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 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