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5 08:21:02
开栏语
今年,我们迎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也铸造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湖南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经历了6次重大会战和多次惨烈战役,三湘大地处处留存着可歌可泣的抗战记忆。
7至9月,湘江副刊特开设《不屈的脊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讲述湖南抗战故事,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力量。
文|鹰崵
长沙居省会冲要、控荆湘上游,吐纳洞庭、依附衡岳,近代以来跃升至全国性重要战略地位。在长沙保卫战中,天心阁、影珠山、捞刀河、岳麓山等为人熟知的地点,均留下彪炳战绩。这些深植于长沙的地理坐标,流溢着80多年前的抗战记忆。
天心阁 崇烈塔抗战叙事
1945年9月6日正午,长沙上空盟军飞机轰鸣,第四方面军车辆队列鱼贯入城,长沙百姓沿途焚香设案、箪食壶浆。在万众欢腾中,长沙光复了。
战后的长沙已成焦土,城市重建呼声日高。长沙城垣东迄伏龙山,此处是全城制高点,为上观星象、下镇风水的形胜地。山上的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建成至此凡四百余年。
1924年,长沙因修筑环城马路拆除古城墙,天心阁附近的一段城墙得以保留,开辟为湖南省第一座市民公园。1938年11月,天心阁与公园毁于“文夕大火”。长沙守军利用天心阁地势构筑阵地工事,曾与日军激烈交战。
抗战胜利后,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在园内倡建抗战纪念亭、坊、塔。后在毗邻天心阁的北面坡顶立下“第四方面军抗战殉难将士纪念碑”,并加建崇烈亭,纪念长沙光复、追思第四方面军抗战先烈。自碑亭循级而下,依次为崇烈门、崇烈塔,与崇烈亭成三点一线布局。
崇烈塔,又名白塔、守望塔,为七十九军所立。此塔舍弃了常见的方尖、三棱碑体设计,它立足于传统,又不乏国际格局的表达。塔身建构于须弥座之上,以显神圣伟大。传统回形纹栏杆,以子弹造型构件为立杆,喻示铁血抗战。塔顶醒狮是设计上的点睛之笔,瑞兽明眸远瞩,地球上的中国轮廓略作放大,聚焦之处台湾岛重归版图,寓意中华民族洗刷国耻,收复失地、称雄东亚。崇烈塔反映着胜利后大众对国家前途的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崇烈塔东北面原来还有一座圆顶五柱“五三纪念亭”,纪念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被日军杀害的四千余名官吏军民。时人在抗战胜利后回眸此亭,当有恍若隔世、今夕何夕之慨。
如此,天心公园集战迹、地标、园林于一体,一处具有深厚古城人文底蕴的抗战公共纪念空间得以定型。
崇烈塔即“陆军第七十九军长沙歼寇纪念塔”,薛岳题碑铭“灭倭卫国,挞伐三张,英风伟烈,湘水同长”。作者供图
捞刀河 “硬仗将军”王甲本
捞刀河流经长沙北郊,是长沙境内的主要内河之一。《大明一统志》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北十二里西入湘江。”据说关羽战长沙时,青龙偃月刀掉进河中,周仓下水追赶将其捞起,河流故而得名。
捞刀河的下游迂回曲折,在秀峰山南麓向北汇入湘江,同为东西流向的浏阳河在其南方约五公里处与湘江汇同,三水合流向北。但是捞刀河原来的流径并非如此,在改道之前本是南折汇入湘江,与湘江、浏阳河水流迎面相冲,导致水势紊乱、淤积严重而形成水患。捞刀河的原名“涝塘河”,也许就是水泽池沼的地貌写照。
为治理水患,长沙市开挖一条新河床将捞刀河汇入口北移,才变成现如今北入湘江的走势。捞刀河两岸经过多年开发已不复旧貌,南北公路、铁路依然途经这里,它作为南北交通廊道的属性至今未变。日军若南犯长沙,捞刀河是其必经之路。
空室清野、破坏路桥,大纵深防御渐次耗敌、向外翼转进隐蔽,伺机侧击、尾击、截击,这是“天炉”的章法。王甲本有“硬仗将军”之称,历任九十八师师长、七十九军正副军长,其部属以坚强的战斗韧性著称。他曾率九十八师主力在捞刀河以北阻截、缠攻日军,为第九战区长沙守城争取了部署时间,受到长官部嘉奖。
在秀峰山东麓的观音塘,曾建有一座九十八师抗日阵亡烈士陵园,王甲本在纪念坊题写“是为国殇”“能捍大患”八个大字,悼念捞刀河作战中的阵亡同袍。近年,在秀峰山公园山顶开辟了长沙抗日保卫战捞刀河阻击战遗址,王甲本的题字重刻在风景石上以示纪念。
秀峰山长沙抗日保卫战捞刀河阻击战遗址。作者供图
岳麓山 西岸重炮的咆哮
《南岳记》中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踞南岳七十二峰之尾,蜿蜒于湘江西岸。这座海拔仅300多米的小山文风甚盛,岳麓书院开创千年文脉,山上古迹流传着文人墨客的轶事。由于视野能一览长沙全城,薛岳将指挥部设在山上。
如果将长沙比作“炉底”,与城区隔江相望的岳麓山则像在不断为其添柴拱火。第九战区将炮兵部队集中在山上,由山、野、榴弹炮组成的炮群,射程覆盖了江东的整个长沙城区。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关键时刻,岳麓山上的重炮一鸣惊人。
守长沙的第十军军长李玉堂,把所有船只统统退回西岸,决心与猬集城下的日军死战。在守城战的白热化阶段,预十师葛先才团长反守为攻,率部从南门阵地跃出向日军冲锋,猝不及防的日军被打得退避三舍。
岳麓山上炮群瞅准时机立即俯瞰射击,炮弹划过湘江上空落入敌群,将日军炸得人仰马翻。在日军退路上,中方总共二十九个师的截击部队业已就位,围堵态势成形。日军一路上抛弃辎重朝着长沙城狼奔豕突,结果一头栽进薛岳精心设计的“炉底”。
长沙战场杀机四伏,日军将领阿南惟几不顾颜面下令全军尽快撤离长沙北返。岳麓山炮烟弥漫,日军执行军令与长沙守军脱离接触,在烈烈北风中开始引兵退却。
影珠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
影珠山位于汨罗江与捞刀河之间,南距长沙城区40多公里,由南北长约7公里的系列低矮丘陵组成,而两座主峰一东一西各自耸立,显得鹤立鸡群。长沙有民谚:“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日军想要到达湘北,不得不过影珠山这一关。
日军丰岛、神田两师团从长沙脱出,被七十九军阻击于磨盘洲、㮾梨,沿浏阳河狼狈而行,在重围追击中先后渡河。
在影珠山、福临铺一线,丰岛、神田两师团沿途屡遭第九战区追击部队的拦截、侧击。阿南惟几不惜陆空救援部队齐出,以高昂的伤亡代价开出一条生路,勉强将残兵救援出险。1942年1月15日,日军余部退过新墙河以北,标志着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结束。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军未敢贸然向长沙再兴攻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美英军队正在亚太战场上节节失利,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一时阴霾重重。长沙的战绩因而显得分外亮眼,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赏。中国军民以无量的牺牲,向世界证明了抗战的意义。为此,中国成为《联合国家宣言》四大领衔国之一,东方战场与国际战局实现有机联动。1942年1月的长沙上空,确见云彩光辉夺目。
责编:蔡矜宜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