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40年之后,回望“寻根文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5 08:13:32

文|张逸云

6月6日,韩少功、李杭育、宗仁发、谢有顺等30多位国内文学名家及研究者,聚集汨罗江畔,重新审视“寻根文学”思想价值、美学成就及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文学本质与方向的深刻思索,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随着不断的对外开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入,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许多作家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中国文学该何去何从?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寻根文学”应运而生,杭州召集的一次聚会,成为了寻根文学发展历程中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幕。韩少功认为,“寻根”思潮的诞生有其必然性:“五四”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西文化迎头相撞,当我们的文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他者”对照,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难道不是“他”吗?“我”与“他”的界限在哪?1985年,韩少功发表被视为“寻根”思潮宣言的《文学的“根”》,李杭育发表了《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发表了《我们的根》,阿城发表了《文化制约着人类》……“寻根”对日后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变革,意义非凡。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贾平凹商州系列的方言写作,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阿城的《棋王》《树王》等经典作品,无不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40年之后,作家们再聚首汨罗江畔,“寻根文学”历经风雨沧桑,早已超越那个特定的文学流派范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回归本真的路径,实现了对文化记忆的重新发现。

如今,我们惊异地发现,当下的文学失却了赖以生长的故土根基。文学似乎远离了“生活”,地方性叙事日渐式微,被推向了同质的泥潭。

在人工智能崛起的当下,具有强大“深度思考”与“联网搜索”功能的AI大模型一再迭代升级,重读韩少功笔下的“文化之根”,我们不禁思考,当创作过程被技术深度介入,文学的独特性存在于何处?虚拟空间重构文化根系,这种“数字寻根”,通过技术手段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在虚拟与现实的交叠处培育新的文学土壤,这个“根”的价值厚度,我们该如何评判?

相聚汨罗江畔的那些作家与学者们,不断挖掘楚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当代创作者在数字“霓虹灯影”之外,寻找人性的微光。这个时代的“寻根文学”,已升华为对人类主体性的捍卫。

在算法主宰的时代,“寻根”已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主动的文化溯洄与精神坚守。我们需自觉回归历史纵深,重新打捞那些被遗忘的叙事资源——古老的神话、口耳相传的歌谣、被湮没的民间智慧。某种意义上说,如今的“寻根”,就是顽强守护那源于生活深处、充满矛盾与丰饶的复杂叙事,坚守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不可压缩性”。文学最珍贵的根系,应该依然深扎于人类那充满疼痛与渴望的灵魂深处。因为哪怕能用大模型重构《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谱,但最终打动读者的,依然是宝黛之间、大观园的女性之间超越理性计算的情感羁绊,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那种生命最深处的悲凉空寂。

我想,寻根文学有了新的使命:它既是对抗技术异化的精神堡垒,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脐带。文学的根性,是对“不可模拟性”的执着追求——因为人类灵魂深处的诗意,才是文明长河中永远闪耀的星光。

责编:蔡矜宜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