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评论 | 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有这个必要吗?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20:44:09

孙乾丰

近日,深圳游客卢女士的孩子将手表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却不慎遗忘,随后卢女士通过拨打市政热线求助。大同市相关单位随即安排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在四个多小时后,环卫工人们终于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丢失的儿童手表。当手表最终被交还游客时,当地媒体称赞此事件为一则“暖心故事”,但该事件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却引爆了一场关于公共服务边界以及工人权益的反思风暴。

一方面,动用公共资源为市民提供服务的边界在何处?面对网友“让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有必要吗”的质疑声,大同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回应称“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种一心为民的服务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上网友质疑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满足民众需求”与“所用公共资源”两者并未达到一个平衡点。换言之,一块儿童手表,却需耗费2名工人4小时高温作业、8吨垃圾转运调度,总成本远超物品本身价值。毕竟,如果“找手表”被树立为“有温度”的案例,那以后就有可能有人要求翻垃圾找钥匙或耳机,公共资源就会变成什么都可以免费找的“失物招领处”。

另一方面,此举是否将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包装成了温情叙事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这整件事以及相关报道中,环卫工人的年龄、在工作中是否有做好防护措施例如佩戴手套和口罩,事后政府有没有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些问题均没有提及。这种“温情美学”叙事将劳动者身体代价转化为道德上的称赞,掩盖了劳动者权益是否受到保护的问题。环卫工的工资并不高,面对非职责的“临时任务”是否拥有拒绝执行或主动要求相关补贴的自由?可以说,公众追问的实际上是对于劳动人群保障缺席的不平,感动不应仅仅源于工人的付出,而还应来自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刚性落实。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是否回应了民众的需求,还应体现在对劳动者健康、尊严和付出的制度性守护。下一次温情决策前,请先为劳动者递上一双手套、一份补贴,和一句“你可以拒绝”的权利。

责编:张英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