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18:09:05
文/蒋集政
初闻“汕头小公园”之名,误以为是汕头一个普通公园,因为规模不大,所以取名“小公园”。来到汕头小公园后,才知是汕头一片历史文化街区,准确地说应为“小公园开埠区”。
小公园开埠区包含行街、打锡街、顺昌街、打石街、佳荣里、新关街、水仙宫巷、台湾左巷、右巷等街道。顺昌街是小公园开埠区中最为多元化的资源集聚片区,有300多栋建筑,片区内散布着市民公所、光明公寓、集祥酒楼、荷兰开健洋行、老妈宫戏台等多个重要历史建筑,还有大岭东日报社、中共潮梅办事处等红色文化建筑。
汕头之名,因韩江上游泥沙沉积海滨,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作用下,形成沿海条状高地,谓之沙陇,沙陇脊起处名“沙汕”,成片区域叫“沙汕坪”,濒海开端处称为“沙汕头”,汕头故此得名。汕头市区因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小鱼鲨鮀,亦称“鮀岛”。
汕头之名始见于史书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设粤海关,第三总口庵埠下辖16小口,其第三口为“汕头口”,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汕头”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抵御倭寇,在此建炮台,称作“沙汕头”,后清廷在此设站收盐税,简称“汕头”。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
妈祖被称为海神,是广东、福建一带渔民心中最大的神,出海人都祈求妈祖保佑,凡有渔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妈祖庙。沙汕头港带动潮汕商业贸易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向西海岸发展,形成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俗称“闹市”。“闹市”道路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逐步形成行业相聚、商居有分的街市雏形。
渔民商贾聚集,戏台应运而生。现存老妈宫戏台,原为老妈宫对面空地,建成于清嘉庆年间(1760—1820年),每逢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时搭建戏台举行戏剧演出活动,平时则作为商贸集市所用,史称“妈宫前”。1930年,汕头市国民政府将此建设为汕头第一市场(也称升平市场),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二楼为农贸市场,三楼为升平戏院。
清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汕头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取代庵埠镇作为潮州府海关总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潮州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港开埠,称“汕头埠”,汕头逐渐演变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潮汕铁路的修建,潮、汕并称,“潮汕”名称由此而来。
汕头开埠后,汕头港成为东南近海区域性货物集散中转港和远洋航线补给港,港口逐渐呈现“万国楼船”云集的繁华景象。红头船从汕头口岸漂洋过海,许多人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史料记载,1860年至1949年间,经汕头港前往东南亚等地的人数约140万,其中多数是潮汕人。
20世纪初,随着汕头商贸业的发展,以南洋华侨投资建设为主体,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逐渐向周边拓展,形成一个开埠商业中心,俗称“小公园”,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小公园以“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为主要街道,汇集大量市场(商行)、金融机构和酒楼旅馆。
据民国学者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1934年,汕头埠有工商登记经营进出口货物的商号100家以上,很多商铺都聚集在小公园区域内,形成行街。这个时期,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7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3位,汕头成为岭南地区第二大繁荣城市。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又称小公园亭,坐落小公园街区中心,是20世纪30年代初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三莅汕头而建,是汕头人心中的一座丰碑。20世纪20年代南生贸易公司入驻后,小公园逐渐繁荣,香港大新公司拟进驻开设分店。为维护自身利益,小公园周边商号联合起来,以兴建中山纪念亭的方式阻止大新公司进驻。1969年纪念亭被毁,1997年得以重建。
南生百货大楼是小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20世纪20年代印尼华侨李柏桓从海外回乡途经汕头,感受到汕头的发展潜力,决定兴建南生贸易公司大楼,于1932年建成。楼高七层,内设汕头埠第一部电梯,一二层经营洋杂百货,三四层为中央酒楼,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楼,宾客如云,繁盛一时,风靡汕头达半世纪之久。
被誉为“粤东地区餐饮业的历史象征”的汕头大厦,建成于1933年,曾是汕头埠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取名“擎天酒楼”,为一座三开间八层钢筋水泥欧陆式建筑,目前楼顶上方仍留有“1933”清晰字样。旧汕头埠曾流传两句顺口溜:“中央好架势,永平好布置,陶芳好鱼翅,中原好空气”“擎天大楼好空气,中央酒楼好架势”。擎天酒楼后改为“新永平酒楼”,以区别于永平路口的“老永平酒楼”,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汕头大厦。
而胡文虎大楼则是汕头开埠初期第一座最高欧式楼房,始建于1927年,是永安堂制药厂旧址。据汕头地方志记载:1927年,“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汕头投资创办永安堂制药厂,该厂生产虎标万金油等药品,畅销国内和东南亚等地。胡文虎大楼以欧式建筑风格崭露头角,其新颖的中西合璧造型与恢宏壮观的气势,成为汕头独特的建筑景观,对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工业史、历史名人和欧陆建筑等具有较高价值。
而建筑更早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更是见证了汕头的历史变迁与邮政通信发展历史。邮政总局大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地人称“安平邮局”,是汕头开埠后的第一所自建邮局,也是中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汕头邮政局大楼为中西合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广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实体之一。
抵达汕头时已过午时,在招商路“潮吉客老牌牛肉丸店”午餐后,爱人眼尖,发现对面是火焰文学社通信处旧址。火焰文学社是1923年成立的潮汕地区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旧址为民国时期砖木结构,保留有木质门窗、灰塑装饰等时代特征,见证了20世纪初汕头报业发展及新文学传播历程。
汕头还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1906~1968年)电影事业起步的地方。蔡楚生曾在这里当过学徒,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古城有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原为集成发绸庄旧址,始建于20世纪初,为仿西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电影史迹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潮籍电影人的历史贡献,以此缅怀蔡楚生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
汕头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有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等革命遗迹。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旧址建于1924年,为两栋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梁板柱砖木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原是英国人办的酒店,后改为“戈宝抽纱行”。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总指挥部、政治部设于此处。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在此办公。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是一座四合院式布局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此设立“岭东同文学堂”。1925年底国民革命军东征收复潮汕,设立“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1926年2月周恩来就任行政委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人主持的革命政权。
1927年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下,向广东进发,进入潮汕共七天,在“大埔会馆”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在潮汕革命史上称为“七日红”。大埔会馆建于1926年,现为“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原为“华富电料行”。中国革命反“围剿”时期,中共中央交通局在这里开辟汕头交通中站,先后完成护送包括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陈云等领导同志在内的200多位革命先驱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同时肩负输送和采购物资、传递情报和文件、运送资金等艰巨任务,是唯一一条自始至终未遭敌毁、保持畅通的交通线……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地标,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市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区域,聚集晚清、民国的官府衙署、洋行领事馆、公寓私邸、工业商会、影院酒楼等历史建筑,融合传统潮汕建筑、骑楼街屋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涵盖了潮汕非遗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特色百货一条街、文化艺术一条街、潮汕茶文化一条街等。
与潮海关钟楼隔街相望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展示了汕头开埠以来的沧桑巨变。小公园开埠区是中国开埠34个城市里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开埠区,拥有中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如今的开埠区分为“一轴、两核、三区”,一轴即以安平路为轴线;两核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为核心,形成百载商埠文化,以近代骑楼建筑群为核心,展示传统骑楼建筑文化;三区包括小公园片区、安平西片区和现代居住片区。
小公园开埠区不仅记录着汕头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蒋茜
一审:蒋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