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安小楠:古槐发新枝,当少年与千年书院撞个满怀——评《少年书院行》之嵩阳书院

  湖南文联   2025-07-14 16:36:14

图片

古槐发新枝,当少年与千年书院撞个满怀——评《少年书院行》之嵩阳书院

文|安小楠

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少年书院行》,以独特的少年视角、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间的隔阂,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最新的几期节目中,少年们在主持人郑方一、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的陪伴下,来到名满天下的嵩阳书院。

节目立意深远,搭建起古今文化桥梁

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最初为佛教寺院,历经多次变迁,在北宋时期成为儒学活动的核心场所,因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而声名远扬,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不仅是文化建筑的瑰宝,更是思想的殿堂。司马光、范仲淹等诸多名家曾在此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有部分篇章诞生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嵩阳书院始终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见证了无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其所蕴含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文化精髓,至今仍对社会与生活有着深刻启示。

《少年书院行》通过少年们的亲身游历与沉浸式学习,让观众见证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使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节目的立意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图片

少年朝气蓬勃,是传承文化的新生力量

在节目中,少年们的表现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去探索嵩阳书院的奥秘。当踏入书院,少年们被程颐、程颢手植的“三公槐树”所震撼,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敬畏。当郦波教授讲解周代“三槐九棘”制度,提及槐树象征三公高位与学子金榜题名的祥瑞之兆时,少年们听得入神,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见解。他们围坐在庭院中,畅谈在嵩阳书院的收获,从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到对儒家思想的感悟,每一点收获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谢昭雨橦同学延续了“送先贤一份礼”的传统,为周公准备礼物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用心。在面对“二十四节气”的趣味考题以及地域特色俗语时,少年们虽然也有困惑,但在郦波教授的讲解下迅速吸收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而他们三人围坐庭院畅谈感悟的画面,更是将个体体验升华为集体文化觉醒,书院的精神早已悄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图片

在碑林长廊的“石碑寻宝记”环节,少年们通过与游客交流,意外得知司马光与嵩阳书院的深厚渊源,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更让他们对书院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在书院中的每一个举动,都彰显着新时代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他们无疑是传承文化的新生力量。

文化的传承,在古今对话中得以延续

《少年书院行》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了文化传承的魅力。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嵩阳书院复杂的历史文化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同行的少年和屏幕外的观众。例如,郦波教授在道统祠内对周公、帝尧、大禹与“天、地、人”道统渊源的解读,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游客偶然提及司马光在嵩阳书院撰写《资治通鉴》的往事,少年们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从未远离,那些课本上的名字曾在自己站立的地方沉思行走。

在被誉为“中原碑王”的大唐碑前,少年们惊叹于古人“堆土成山”镌刻巨碑的智慧。更可贵的是,节目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瞻仰,而是引导少年们效仿古人提笔挥毫,在碑石下书写对儒释道三教的感悟。墨迹氤氲间,郦波教授题赠的“物象千万”四字,恰是对嵩阳书院海纳百川的治学境界的最佳注解。图片

关于嵩阳书院的这几期节目,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新时代文化担当的呼唤。少年们在嵩阳书院的游学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洗礼。他们站在书院的古老建筑前,讲述着历史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当少年们的身影消失在书院门外的盛夏阳光中,那株历经火劫仍枝繁叶茂的“三公槐”静静伫立,嫩绿新芽与苍劲老枝在风中交响。这恰如嵩阳书院永恒的生命力,并不在那琉璃瓦与古老石碑的沧桑里,而在少年们踏上归途时游学手册上那一枚“嵩阳书院”朱红印记所燃起的传承之火中——它将在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对当下的思考中,照亮文明奔涌向前的长河。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