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14 16:35:03

精神原乡的诗意构筑——评葛取兵散文集《云上的村庄》
文|丁智良
继获得第二届“湘江散文奖”的《洞庭草木深》之后,湖南作家葛取兵又推出一部散文新著《云上的村庄》。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构想,构筑起一座矗立于想象云端的精神家园,引领读者走进那片被作者视为灵魂憩息之所的故乡。书中的故乡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作者的精神原乡,是作者寄托乡思、治愈乡愁的根本所在。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被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裹挟,葛取兵亦不例外。因此,他将故乡——临湘市横铺乡谢塘村云伏冲组——想象成“云上的村庄”,就是为了在喧嚣尘世中为自己寻找一处精神净土、构筑一个灵魂皈依之所。当他遭受挫折、感到疲惫和寂寞,或迷失方向、忘却初心时,回望这座想象中的村庄,便能从中汲取力量,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安宁。这本作品集中关于故乡的所有叙事,都是以这座精神家园为叙事背景和依托。
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情;每一座村庄的食物,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每一块地域的风俗,都有其独具的特点。葛取兵通过细致深入描摹的写实手法,打通了故乡的人、食物和风俗三者之间的壁垒,丰满了故乡的血肉,写活了故乡的灵魂,也赋予了这本书以灵魂。
在第一辑《乡人,村庄的灵魂》里,葛取兵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赤脚医生岳母、铁匠父亲、长得像豆芽菜的细良、饱受丈夫和公婆虐待的君姐、当过土郎中和生物老师的际爹、十分能干却命运多舛的三舅等众多生动鲜活、各具特色的乡人形象。几乎涵盖了作者故乡的各个层面,犹如一幅乡村人物群像图。这些乡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村庄灵魂的化身。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善良、质朴、坚韧等品质,是故乡文化的精髓所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世态度,犹如一首无声的歌谣,代代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为村庄的精神底蕴。他们的存在如同灯塔,照亮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维系着作者对故乡的牵念,也成为作者在人生的艰难时刻坚守初心的动力源泉。
第二辑《乡食,村庄的味道》,则通过食物这一独特的视角,牵引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些土生土长的丝瓜、黄瓜、苦瓜、茄子等蔬菜和烫粉皮、豆腐、腌洋姜、葛粉等自制食物,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无上的美味,都承载着满满的情感和深切的乡愁,深深融入了作者的记忆、骨肉和血脉之中。作者用细致生动的笔触详实地描述父母乡亲们烹制那些故乡美食的程序和过程,写得细腻传神处,令人直流口水。那些简单却充满田园风味的故乡美食,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与烹饪的结果,还是故乡的味道记忆,是乡土文化与故园情感的载体。深蕴着父母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贯穿了作者的成长过程,见证了作者不忘初心、怀抱本真的赤子情怀。故乡烟火气,最抚游子心,在作者走出故乡的漫长人生旅途中,作者品尝过花样繁多的美食,却没有一种能够超越故乡那些寻常食物。有时,一块小小的家乡糕点,便能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泪流满面。
乡风民俗是村庄的记忆符号,诉说着乡村的历史与声音,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充盈着生命的力量。作者在第三辑《乡俗,村庄的记忆》,便将我们带入了其故乡传统习俗的世界。葛取兵不仅对悬挂艾蒿、打豆腐、制作花椒茶、做香菇酱、采野蒿,做豆豉等故乡乡风民俗有着深入骨髓的记忆和独特体验,还对其历史渊源、生长生产过程、特点特色、传承发展经历、诗词典故等,均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深刻呈现出作者故乡丰富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习俗都是作者故乡乡亲们生活形式和精神情态的外在表现,充分体现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同时,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具特色。首先是善于运用多元视角进行描写。作者有时以一个归乡游子的视角,深情地诉说着自己对故乡的眷恋,有时又切换到俯瞰全村庄的上帝视角,宏观地展现村庄的风貌,将自己的故乡如同一幅生机盎然的立体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有时,还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故乡的人物、食物和习俗等进行详细生动、客观冷静的描述,既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避免读者产生阅读和审美疲劳,又理智地抑制了写作过程中的情感表达,避免触及政治敏感区域。该文通过视角的多元转换,全景式、多层次、立体性地展示了作者故乡“云上的村庄”的人情风物习俗之独特、深邃、厚重和作者对故乡感情之真挚、深沉。
其次是善于将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画面勾勒融合运用。作者就像一位造诣高深的画家,在描述故乡各种植物、蔬菜的生长、功用、炒制情况和各种特色食物的传承来由、制作过程,及各种乡风民俗时,运用画笔巧妙勾勒,将细腻的情感融入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仿佛将读者带到第一现场,使得文章充满了画面感。
其三是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赋予故乡的人、食物和风俗以人性精神和丰富的灵性。葛取兵仿佛一位高明的指挥家,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指挥一个个文字和词语巧妙地排兵布阵,组合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句子。如在《我隔壁的君姐》一文中,他写道:“苦楝子再苦,有女人的心苦吗?君姐真的就是乡下的一棵苦楝树。”“故乡就是一棵苦楝树,微毒,让几多在异乡里守望的人寝食难安,不知能否想到苦楝树忧郁的身影。”短短两句话中,就分别运用了反问、类比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君姐的命运之苦,也写出了异乡游子对于故乡寝食难安的思念。类似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读者可在阅读中细细咀嚼、品味。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巧妙、合理运用,使得作者无论是写乡人、乡食还是乡俗,都不拘一格、不但使语句生动形象活泼,也大幅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得作者笔下的村庄仿佛不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活形象,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足之处,是有的文章叙事稍嫌粗糙、驳杂,有的语句稍欠打磨。但瑕不掩瑜,无损作品集的整体质量。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