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农业:七村联结“金纽带”,集体经济绘富图

    2025-07-14 16:50:14

/图/视频/曾如蔓 李佳奇 徐远钢 王星

在新宁县巡田乡西江村的现代化加工厂内,新收获的油菜籽正通过传统木榨工艺化为清亮的菜油,浓郁的油香弥漫车间。这里是西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一个由巡田乡7个村集体共同筹资320万元建立的集体经济企业。短短三年间,它已成长为年营业额突破300万元、带动600多人就业的产业引擎,书写了集体经济的生动篇章。

烟叶种植基地。

西江农业的兴起,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破局智慧。面对单个村资金薄弱、发展乏力的困境,巡田乡党委果断将七个村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捆绑使用,以“党委统筹、村集体联动”的创新模式,聚合分散资源,为西江农业注入坚实根基。这种“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的路径,成为破解乡村产业“小散弱”难题的范本。

西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乡党委政府不仅是发起者,更是全程护航者。为保障每一分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乡纪委牵头成立财务监督小组,紧盯项目建设和资金流向。在厂房建设中,创新采用“村劳务公司承建+群众半公益参与”方式,大幅压缩成本在后续运营中,推动建立“三重一大”民主决策、企务公开等机制,织密制度笼子。这种“资金严监管、权力阳光化”的清廉建设,让集体资产在透明中增值,为西江农业立起了“廉洁高效”的金字招牌。

巡田乡西江村服务中心。

巡田乡山多地少,乡党委因地制宜,依托当地富硒土壤,创新推行“烟稻轮作”模式:春季种烟,晚稻接茬。烟叶收获后的残肥滋养稻田,水稻根系改良土壤,形成“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这一模式不仅使土地年产值从单纯种稻的3000元/亩跃升至6000元/亩以上,更催生了规模化优质稻米产业,为西江农业的粮油加工提供了稳定原料源。金黄烟叶与青翠稻浪轮番登场,泥土的芬芳与丰收的希望在田野间流转。

工人在烘烤烟叶。

依托集体经济的聚合优势,西江农业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掌控。公司流转土地3850亩,建立稻油茶立体种植基地,推行“有机种植、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在加工端,建成3120平方米现代化工厂,配置大米、菜籽油、茶油等9条生产线,日加工粮油超3.5万斤。通过自建种植基地、自有加工厂、自控品质标准、自营销售渠道的“四自模式”,西江农业成功打通全产业链,将“石山郎”大米、“西江源”茶油等绿色有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菜籽油生产车间。

在乡党委引导下,西江农业以“双轮驱动”开拓市场新版图。一方面深耕订单农业,与湖南飞创科技、湘里人家等20余家企业建立稳定供应关系,在邵阳各区县铺设销售网点;另一方面抢滩电商经济,组建10人专业团队运营京东、抖音等平台,日均线上订单超200单。这种“线下订单稳根基、线上流量拓增量”的销售矩阵,让深山好货直抵城市餐桌。

生产的“石山郎”菜籽油。

“输血”到“造血”,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西江模式”正勃发生机。西江农业每年为7个入股村集体带来10%的稳定分红,直接创造35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600多人。乡党委、乡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依托精品线路,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一产为基础、二产促增值、三产拓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传统农耕邂逅现代文旅2024年春季村晚暨油菜花节游客如织,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18万元。

滴滴金黄菜油,一粒粒饱满稻米,不仅凝结着村民的辛勤汗水,更映射出“党委统筹、村集体联动”机制下集体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当基层组织成为坚强核心,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沉睡的土地便能焕发产业生机,朴素的耕耘便能链接广阔市场。西江农业的故事,没有停留在蓝图,而是以实实在在的分红、就业和融合发展的格局在巡田乡的青山绿水间,刻下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实习编辑  曹盈盈)

责编:严璐艳

一审:严璐艳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