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11:20:23
黄琴
一、高职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
核心素养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道德培育与知识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职业教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
(二)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推动产教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助力构建类型教育特色鲜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保障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等多元活动,帮助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层面全面提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硬实力,又着力塑造其沟通协作、创新创造、抗挫折能力等软实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实现从“技能学习者”到“全面发展人”的转变,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体系
高职院校需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打造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共生共长的育人格局。首先,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如职业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梳理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切入点:机械制造专业可挖掘“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案例,电子商务专业可融入诚信经营、乡村振兴等内容,护理专业可结合南丁格尔精神强化职业道德。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如建筑专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遗址修复项目,在测量、设计过程中理解历史传承与工匠精神;财经专业学生开展社区理财志愿服务,在服务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开发校本思政教材,选取本校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技术革新的真实故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亲和力。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有深度、价值引领有温度,使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课堂教学主阵地。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强化价值引领
实践育人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需构建“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链条。在校内,依托专业实训基地开展“思政+技能”融合活动:如汽车维修专业设置党员示范岗,学生在维修服务中践行服务至上理念;烹饪专业举办非遗美食传承大赛,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在校外,组织职业体验周活动,学生走进企业、社区、乡村,通过顶岗实习、调研走访等形式深化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如物流专业学生参与乡村物流配送实践,体会基层岗位的责任与价值。志愿服务方面,打造“思政+公益”品牌项目,如银发智能助老、环保公益行等,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某高职院校开展的“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专业技能助力革命老区农产品电商推广,既提升了电商运营能力,又厚植了家国情怀,相关案例获国家级思政创新项目立项。
(三)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赋能思政教育创新。一是搭建智慧思政平台,整合线上课程、虚拟展馆、互动答题等资源,如开发VR红色教育基地,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走进”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旧址,沉浸式学习党史;利用AI技术推出个性化思政推荐,根据学生浏览记录推送适配的理论学习内容、职业素养课程。二是创新新媒体传播形式,通过短视频、微动漫、直播等载体增强吸引力,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设“思政微讲堂”抖音号,用1分钟短视频解读“工匠精神”“绿色发展”等主题,累计播放量超百万次;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直播活动,在推销农产品的同时传播乡村振兴政策。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学习平台行为数据如课程完成率、互动频率、心理测评数据等,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发展需求,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四)建立多元协同的思政教育新机制
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凝聚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合力。学校层面,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务处、学生处、二级学院等部门,将思政教育纳入专业建设规划、教师考核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氛围。企业层面,深化产教融合,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进课堂开展“工匠讲堂”,将企业价值观、行业规范融入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如在工业园区设立“职业素养培育中心”,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的双轨指导。家庭层面,通过家长学校、线上家长会等渠道,传递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品德修养与职业发展,如开展“一封家书话成长”活动,学生与家长通过书信交流职业规划与人生感悟,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社会层面,整合红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外思政导师库”,邀请老党员、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导师,拓宽育人视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形成“人人皆育人、处处皆育人、时时皆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网络。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本质是构建“思政铸魂、专业固本、实践赋能、协同增效”的育人新生态。通过课程思政的浸润式融入、实践育人的体验式培育、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支撑、多元主体的协同化联动,可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政资源开发,加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形态创新,完善多方参与的长效育人机制,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盘”与“动力源”,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科研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HNJY2024FDY04)阶段性成果)
责编:陈昱旬
一审:陈昱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