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HPV没那么可怕——妇科医生带你拆穿“病毒谣言”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10:44:15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在妇科门诊,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拿着HPV阳性报告单愁容满面的患者:“医生,我感染了HPV是不是就等于得了宫颈癌?”“这个病毒会不会一辈子治不好?”“我平时很注意卫生,怎么会染上这种‘不好的病’?”

作为妇科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恐慌。但今天想明确告诉大家:HPV感染没那么可怕,它和宫颈癌之间不能画等号。这篇文章就用数据和医学知识,帮大家拆穿关于HPV的常见谣言,科学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病毒。

谣言一:HPV是“羞羞的病毒”,感染就是生活不检点?

真相:HPV感染很普遍,80%以上的女性会在一生中感染过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HPV(人乳头瘤病毒)不是“性病专属病毒”,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但并非唯一途径。密切的皮肤接触、共用毛巾等贴身物品也可能传播,只是概率较低。

更重要的是,HPV感染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有性生活的女性中,约80%~90%会在某个阶段感染HPV,就像感冒一样普遍。2017年《中国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管理专家共识》中提到,年轻女性(20~25岁)HPV感染率最高,这和性活跃期密切相关,但多数是“一过性感染”——90%以上的HPV感染会在1~2年内被人体免疫系统自动清除,不会引发任何症状或疾病。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每天接触细菌、病毒,但身体的免疫力会“自动打怪”。只有少数人因为免疫力较弱、病毒持续感染,才可能慢慢引发宫颈病变。所以,查出HPV阳性不必自责,更不必给它贴上“不检点”的标签,这就像感冒了不代表“生活习惯差”一样。

谣言二:感染HPV=一定会得宫颈癌?

真相:只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才可能引发宫颈癌

HPV家族有100多种亚型,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如6、11型)通常只会引起生殖器疣(比如尖锐湿疣),不会导致癌症;而高危型(如16、18、31、33型等)才是宫颈癌的“潜在凶手”。

其中,HPV16和18型是最危险的两种,导致了全球70%以上的宫颈癌(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但即便是感染了高危型HPV,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癌。从HPV持续感染到宫颈细胞发生癌前病变,再到发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中国癌症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只有约5%~10%的高危型HPV感染会持续存在,而这些持续感染者中,最终发展为宫颈癌的比例不到1%。这期间只要定期筛查,就能及时发现病变并治疗,完全可以阻止癌症发生。

比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常见的癌前病变,分为CIN1、CIN2、CIN3。其中,CIN1多数会自然消退,CIN2、CIN3通过leep刀、锥切等微创手术就能治愈,几乎不会发展成癌。

谣言三:没症状就不用查HPV?

真相:HPV感染早期几乎无症状,筛查是“救命关键”

HPV感染后,大多数人没有任何不适,宫颈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等到出现阴道出血、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到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晚期了。

因此,定期筛查是发现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唯一有效方式。我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建议:

- 21~29岁女性:每3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

- 30~65岁女性:每5年做一次HPV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筛查),或每3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 65岁以上女性:如果过去10年筛查结果都正常,可停止筛查。

2020年《柳叶刀·全球健康》研究显示,规范的HPV筛查能使宫颈癌发病率降低60%~70%。但现实是,我国女性HPV筛查率不足30%,很多农村地区甚至低于10%,这也是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022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1万,死亡约5.9万)。

提醒大家:有性生活的女性,无论有没有症状、有没有接种疫苗,都要按年龄做筛查。

谣言四:接种HPV疫苗后,就不用筛查了?

真相: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筛查仍需坚持

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但它并非“万能药”。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有二价、四价、九价:

- 二价疫苗:覆盖HPV16、18型(预防70%宫颈癌);

- 四价疫苗:覆盖HPV6、11、16、18型(额外预防90%生殖器疣);

- 九价疫苗:覆盖6、11、16、18、31、33、45、52、58型(预防90%宫颈癌)。

可见,即使是九价疫苗,也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比如35、39、51等型别也可能引发宫颈癌)。而且,疫苗对已经感染的HPV亚型没有治疗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筛查,因为疫苗无法预防所有致癌型HPV。举个例子:某女性接种了二价疫苗,但后来感染了HPV31型(未被疫苗覆盖),如果不筛查,就可能漏掉持续感染引发的病变。

谣言五:HPV阳性必须“用药治疗”?

真相:目前没有特效药,免疫力是“最佳武器”

很多人查出HPV阳性后,会急于寻找“转阴药”,但实际上,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被证实能彻底清除HPV。无论是干扰素、中药栓剂,还是所谓的“抗病毒药”,都只能辅助提高局部免疫力,无法直接杀死病毒。

清除HPV的关键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研究显示,年轻女性(25岁以下)HPV自然转阴率可达70%~80%,而35岁以上女性转阴率会下降,持续感染风险升高。因此,查出HPV阳性后,更重要的是: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会严重降低免疫力);

- 均衡饮食,多吃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虾)和维生素(如新鲜果蔬);

- 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快走、瑜伽等都可以);

- 保持心情放松,焦虑会抑制免疫功能。

当然,如果同时发现宫颈病变(如CIN2、CIN3),就需要及时治疗;如果只是单纯HPV阳性,定期复查即可(比如每6~12个月查一次HPV和TCT)。

科学对待,HPV没那么可怕

总结一下:HPV感染很常见,多数能自愈;只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才可能慢慢引发宫颈癌;定期筛查和接种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两大法宝”。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放下恐慌,用科学的态度对待HPV——既不轻视,也不盲从,做好筛查、保护免疫力,就能和它“和平共处”,甚至让它“不战而退”。

守护宫颈健康,从正确认识HPV开始。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