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止是月经不调,女性健康的“隐形威胁”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10:40:43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作为妇科医生,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我月经好几个月没来,是不是怀孕了?”检查后却发现并非妊娠,而是患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却常被忽视。今天就用数据和科学知识,带大家全面认识PCOS。

一、PCOS有多常见?一组数据带你看清

- 发病率:在育龄女性(15-49岁)中,PCOS的全球患病率为6%-20%,我国育龄女性患病率约为5.6%,也就是说,每20位女性中就可能有1位受其影响。

- 年龄分布:多见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其中15-29岁是高发年龄段,约占患者总数的70%。

- 危害延伸:约70%的PCOS患者存在排卵障碍,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30%-50%的患者伴有肥胖;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3-7倍;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显著升高,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比正常女性高2-7倍。

二、PCOS的典型表现: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PCOS的症状因人而异,但核心是内分泌紊乱和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 月经异常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患者会出现。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超过35天)、闭经(超过6个月不来月经),或月经淋漓不尽。这是因为PCOS患者卵巢功能异常,无法规律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进而引发月经紊乱。

2. 高雄激素表现

约70%的患者会出现多毛(唇周、下颌、胸背部、腹部、大腿内侧毛发浓密)、痤疮(反复长痘痘,尤其下巴和额头)、黑棘皮症(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发黑、粗糙)。这是由于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刺激毛发过度生长、皮脂腺分泌旺盛。

3. 代谢问题

超过50%的PCOS患者存在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腰围≥80cm),且常伴有胰岛素抵抗(约70%-80%的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不仅会加重肥胖,还会进一步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形成“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的恶性循环。

4. 生育影响

因排卵障碍,PCOS患者不孕率高达70%。即使怀孕,也容易因激素紊乱出现早期流产(发生率约30%-50%)、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

三、PCOS的病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打击”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PCOS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高血压、PCOS患者的女性,患病风险升高。研究发现,若母亲患PCOS,女儿患病概率达30%-40%;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另一方患病概率超过70%。

- 环境因素: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会诱发或加重胰岛素抵抗;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扰乱内分泌节律,增加患病风险。

四、科学应对PCOS:早干预,早获益

PCOS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治疗需根据年龄、生育需求等个性化制定:

1. 生活方式调整(基础治疗)

- 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如奶茶、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鸡蛋、鱼虾、瘦肉)。研究显示,低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建议将GI值控制在55以下。

-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体重减轻5%-10%,就能显著改善月经不调、多毛等症状。

2. 药物治疗

- 调节月经:无生育需求者,可使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调节周期,同时降低雄激素水平。

- 改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可降低胰岛素水平,尤其适合合并肥胖的患者。

- 促排卵:有生育需求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可使用克罗米芬、来曲唑等药物促排卵,必要时结合试管婴儿技术。

3. 长期管理重点

- 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每6-12个月查一次空腹血糖和血脂,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 关注子宫内膜健康:长期无排卵者需定期检查,避免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甚至癌变)。

- 心理支持:PCOS患者易因外貌、生育问题产生焦虑、抑郁,家人和社会需给予理解,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五、常见误区:这些说法别轻信

- “月经规律就不是PCOS”:错!约20%的PCOS患者月经周期看似正常,但存在排卵异常,需结合B超(卵巢多囊样改变)和雄激素水平判断。

- “没结婚不用管”:PCOS不仅影响生育,还会增加远期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青春期发现后就应干预。

- “吃避孕药会发胖”:新一代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含抗盐皮质激素成分,发胖风险极低,且能有效调节激素,利大于弊。

PCOS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它更像一个“提醒信号”,督促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希望每位女性都能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早发现、早干预,让PCOS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