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指南:选对时间效果翻倍,血管健康、睡眠质量全提升!

  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2025-07-14 09:49:41

运动是健康的“良药”,但你真的做对了吗?不少人纠结于运动时间的选择——晚上运动到底是助眠还是扰眠?哪个时段运动最护血管?不同人群该怎么制定计划?今天这篇科普,带你解锁科学运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运动时间有讲究选对时段

健康收益加倍

很多人喜欢晚饭后运动,认为此时不仅天气比较适宜,还能消耗晚餐摄入的热量,有助于睡眠。但晚间进行剧烈运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据了解,一项针对1.4万余人穿戴了手环,获取他们的运动指标及睡眠指标的研究显示:

●若运动时间距离入睡时间超过6小时,强度越大,入睡越快、睡眠越长、质量越好;

●若运动距离入睡时间不足6小时,强度越大,入睡越晚、睡眠越短、质量越差。

按照23:00前入睡的健康标准,运动最好不晚于17:0019:00后尤其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果白天没时间,17:00-19:00可以做些散步等轻度活动。

研究证实,任何时间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都能降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每天在11:0017:00运动,在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效果更突出,对血管健康更友好。

此外,特殊人群注意:

●老年人建议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游泳等比较柔和的有氧运动。

●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一定要在运动前做好充分预热。

适合多数人的科学运动周计划

跟着动起来

科学运动需 “全面发展”,建议每周保持45天的运动频率,每次运动约3060分钟,结合四类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燃脂护心的核心

频率:每周34次;

时长:每次2040分钟;

类型: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强度:中等强度(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

力量训练:增肌强体的关键

频率:每周23次(非连续日,给肌肉恢复时间);

时长:每次2030分钟;

内容:覆盖胸、背、腿、臀、腹、肩、手臂等主要肌群;

方式:可用哑铃、健身器械,或自重训练(如俯卧撑、深蹲)。

柔韧性练习:减少损伤的保障

频率:运动前后必做;

时长:每次1020分钟;

动作:针对主要肌群进行静态拉伸。

平衡训练:防跌倒、稳体态

频率:每周23次;

内容:瑜伽、太极拳或简单的单腿站立等平衡练习。

其他注意事项

1.热身与放松:

●运动前:进行1020分钟热身(如慢走、慢跑),激活肌肉和关节;

●运动后:进行1020分钟冷却拉伸,帮助身体恢复。

2.水分补充:运动前、中、后及时补水,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

3.个性化调整:根据自身体能和健康状况,灵活增减运动强度和时长,别盲目攀比。

4.空腹运动禁忌: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妇不宜进行空腹运动;

●健康人群空腹运动时,需随身携带巧克力、糖果等食物,预防低血糖。

没有运动习惯?

从健步走开始!

研究发现,每天仅需行走70008000步,可降低6种慢性病发生风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降低12%,肥胖症降低11%2型糖尿病降低31%,高血压降低8%,胃食管反流降低8%,重度抑郁症降低8%

健步走正确姿势:

●步幅:比正常走路大半个脚掌。

●步频:每秒走23步,每分钟120144步左右,这样有助于提高心率,激活心肺功能。

●步态:要轻盈,脚落地时膝盖微屈,脚后跟到脚尖要顺畅,同时身体重心迅速跟随移动,过程中要调整呼吸,上身挺直,双手自然摆臂。

●强度:达到“呼吸略急促、微微出汗”,并维持这个感觉2030分钟以上。

科学运动、选对时间、用对方法

才能既强身健体,又避免伤害

快把这份指南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一起动出健康吧!

来源:部分内容综合CCTV《生活圈》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