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玮 三湘都市报 2025-07-13 17:14:24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3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王翊玮 通讯员 邝瑶)湘江向前,奔流不息。7月13日,在湘江西岸大王山南片区核心区域,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钢铁与混凝土交织的奋进乐章,这里就是湘江科学城。
科创地标的超限工程新突破
当前,湘江科学城各项工作开启“加速模式”,76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湘江科学中心已全面封顶,计划在2026年整体建成;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将在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长株潭融城干道白庭路、科创大道施工加速推进,钢铁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同步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打造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构建环岳麓山创新创业生态圈;强化重大项目招引,推动39个储备项目落地。
作为湘江科学城“五大建”之一,登上科学交流中心顶楼,45米跨度的桁架如巨龙横卧,阳光透过已安装的幕墙玻璃,在地面投下几何光影,工人们身着反光工作服,在高空操控着BIM模拟优化后的钢结构构件。湘江集团科学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曹亚栋回忆,项目自去年8月启动建设,当时这片土地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已实现主体结构提前58天封顶。据悉,项目创新施工工艺,用塔吊标准节搭建临时支撑体系,比传统工艺节省了40%的材料,节约工期20天。
与科学交流中心一路之隔的交易展示中心,曲面网壳龙骨已经完成;科技服务中心的光伏一体化屋顶正在铺设,未来将实现建筑自供电;湘江创新港与院士港的龙骨安装已经超过80%,幕墙玻璃已经进场安装,建成后将吸引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入驻。
从空中俯瞰,“五大建”项目呈扇形分布,以科学交流中心为圆心,半径500米内聚集着研发、会展、服务等功能模块,形成“5分钟创新圈”。这种紧凑的空间布局,不仅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更实现让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在步行范围内实现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
长沙到湘潭新增一条融城干道
从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向西,白庭路红桥大道至白泉路段施工现场热浪灼人。7月13日下午,沥青摊铺机吐出滚烫的沥青,工人李师傅戴着厚手套,用铁锹调整摊铺厚度,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落在沥青上。“每日凌晨4时开工,避开正午高温,但摊铺必须趁‘热’打铁。”李师傅脸庞被晒得黝黑,工装后背结着盐花。
白庭路全长15.15公里,是湘江科学城的重要融城干道,站在施工高点远眺,道路如缎带向南北延伸,北侧连接含浦大道,南侧直抵长潭界。“建成后,长沙到湘潭将新增一条融城干道,来往更加方便。”白庭路项目现场代表张玉辉表示,项目团队提前沟通、科学安排,在雨季前抢出了3公里路基。
空中俯瞰湘江科学城,路网骨架已清晰可辨,“三纵四横”呈放射状铺开,如同科学城的血管网络,将创新要素输送至每个角落。在白庭路东侧,惟楚路、海牛路等正加紧推进,而与白庭路相交的科创大道正加速建设,项目重要节点白庭路——潇湘大道标段完成建设,这条东西向主干道,直通湘江科学城核心区,带动“产学研”生态建设。
民生工程绘就宜居新城新画卷
民生工程不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城市温度的传递。在潭州大道旁,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的红白建筑群闯入视野,10栋单体建筑呈“品”字形布局,绿茵操场与智慧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蓝天白云。“项目6月已完工,9月正式开学。”湘江集团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负责人曾杰介绍,该校4200个学位将充分完善片区教育配套。
未来,该校将充分依托湘江科学城的科创资源,开设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特色课程,打造“科技+人文”教育示范基地。在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南边,双湖家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26栋高层住宅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墙保温施工。项目建成后,这里将安置3000多户居民,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商业中心和养老服务站。
责编:王翊玮
一审:王翊玮
二审:黄娟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