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移动照相馆”里的青春担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3 13:13:59

7月9日清晨,薄雾未散的湘潭县排头乡双联村,青瓦上的炊烟正与晨光缠绵,织成一袭朦胧的纱。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建造学院与数字艺术设计学院组成的“星火智绘・乡韵逐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在村支书的指引下,轻轻叩响了村中留守老人的家门。

这场以“镜头留岁月,陪伴暖人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为村里20余户留守老人送去了光影的馈赠,更以青春的陪伴,为寂静的乡村岁月刻下了温情的注脚。

“李奶奶,您坐在这个门口吧,阳光洒在脸上,精神头最足呢!”队员们小心翼翼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座椅角度,指尖拂过衣襟,将细碎的褶皱一一抚平。

78岁的王爷爷特意翻出压在箱底的新衣裳,颤巍巍地扣好每一粒纽扣,在镜头前努力挺直了佝偻多年的腰背:“活了快八十年,这辈子没拍过几张像样的照片,孩子们手机里倒存了不少。”

快门轻响的瞬间,老人们眼角的皱纹忽然舒展成花,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事,终于在方寸照片中找到了温暖的归宿。

拍摄的间隙,队员们搬来竹椅,围坐在老人膝前。

82岁的张奶奶摩挲着掌心的老茧,说起年轻时在田间割稻的日子:“那时候日头毒得能晒脱皮,我们就着井水啃红薯,倒也觉得甜得很。”话锋转到在外省读大学的孙女时,老人浑浊的眼底忽然泛起湿润的光。

队员小吴悄悄握住她的手,静静听着,时而摇起蒲扇为老人送去凉风,时而讲起校园里的趣事——校园里的猫、课堂上的笑料,逗得老人直抹眼角。

风穿过院角的石榴树,将青春的笑声与老人的絮语揉成一团,张奶奶望着满院的热闹,轻声说:“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你们来了,连灶台上的水壶都唱得欢实。”这朴素的话,道出了村里许多留守老人的心声。

“村里60岁以上留守老人占比近30%,子女多在广东、浙江务工。”双联村村支书介绍,“这些照片不是简单的影像,是老人们和远方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坐下来陪老人拉家常的两三个小时,比十张照片都珍贵。”

当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时,实践团将装裱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相框里,王爷爷的腰杆笔挺,张奶奶的笑容里还带着讲述时的温度。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结合智能建造和数字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优势,为村里养老服务设施升级提供可行性方案。

快门定格的是瞬间的笑靥,而青春的温度,正为乡村的岁月注入绵长的温暖。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说:“三下乡不是一场单向的奉献,而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当这些带着墨香的照片装进雕花相框,当大学生的脚印深深印在田埂,青春的星火,正以最温暖的姿态,点亮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文字、图片:匡雅倩 廖源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