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头条丨彭军湘: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民办职业教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3 11:33:56

彭军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办学行为”。

近年来,湖南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全省民办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迅速,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特色化趋势,但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比如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但相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工业机器人运维、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课程覆盖率不足40%;人工智能训练师、碳排放管理员等新职业人才尚未形成体系化培养。二是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失衡。民办职业院校所获财政支持相对薄弱,生均拨款不足公办职业院校的二分之一,实训设备迭代速度平均落后企业技术应用35年;“双师型”教师占比普遍低于40%,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困难。三是社会认同与战略价值背离。兴办民办职业院校是国家重要战略决策,但是社会认同率有待提高。2023年全国高职招生数据显示,民办院校报到率较公办低8至12个百分点。“职教高考”制度实施不畅,职校学生缺乏上升通道。与此同时,尽管国家持续提供利好政策,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协同育人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鉴于此,应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新格局——以党建引领把稳舵盘、以产教融合铸强引擎、以数字变革重构内核、以制度破壁激活生态,推动湖南民办职业院校做优做强,使其更好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工匠精神的孵化器。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办学根基

强化民办职业教育的政治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将党的领导嵌入治理结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办职业院校应推行党委班子与董事会“双向进入”,建立重大事项党委前置审议清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优化治理体系,确保办学始终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避免教育偏离正确轨道;在产教融合中有效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对教育公益性形成冲击,确保校企合作符合国家利益。

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民办职业院校应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及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可依托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工匠”育人体系,开发“技能报国”思政课程,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实训全流程。实施师资政治素养提升计划,推行政治理论学习学分制,大力培育又红又专的“双师(教师+技师)型”队伍。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当前,一些民办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陷入了“表面化”困局。由于缺失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成本高、难度大、合作效果有限,导致“校热企冷”。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流于“浅表化”。合作多集中于顶岗实习等基础环节,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高端环节合作不足。据教育部2022年对全国2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抽样统计,顶岗实习占所有合作形式的比例高达82%,而企业深度参与技术研发、共同制定行业或教学标准的比例仅4.7%。破解上述问题,需要切实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创新校企协同机制。民办职业院校可联合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按“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原则,成立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平台,共创共建股份制产业学院,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社会三赢。同时推广“岗位学分银行”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民办职业院校教学模块,学生完成产线任务可兑换学分。

打造技术服务中心。设立校企联合技术攻关站。民办职业院校应聚焦湖南优势产业“卡脖子”环节,组织师生团队参与企业专项攻关,助力企业解决技能技术难题、获得发展进步。比如高端轴承钢热处理工艺就是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民办)师生团队与湖南合亿达热处理公司的合作项目成果。同时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积极将民办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人,推动院校研发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扩散。

重构师资发展体系。设立“技术大师特聘岗”,引进企业首席技师(享受教授待遇),比如山河智能液压专家就在民办职业院校带徒授课。实施“教师技术保鲜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3年累计到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并将其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

拥抱数字时代,推进内涵革命

当前,湖南民办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整体滞后于所在领域技术革命,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且专业发展不平衡。比如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布点超饱和,而半导体材料、氢能技术等与新兴工业相关专业,由于教师严重不足、建设成本高等原因,还几乎是空白。鉴于此,民办职业院校应以务实举措推进内涵建设,注重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探索、把握好发展机遇。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雷达系统”,紧密结合湖南省22条产业链发展需求,通过实时监测、数据整合、校企协同等方式实现“专业—产业”精准对接。可在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设立监测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岗位监测员”,广泛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技术升级等方面信息,作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重要依据。实施“专业末位淘汰制”,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实行限招,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跨境数据运营等新兴领域相关专业。

加速教学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智慧教室、数智工坊、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教育示范基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化教学模式。实施“互联网+素养提升”计划,全面提升专任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实施“AI导师辅助计划”,应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省级层面建好“湘教云职教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优质课程全省共享。

优化发展生态,走出传统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重视本科理论教育、轻视专科技术技能教育的误区,职业教育甚至被视为“差生教育”。鉴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扶持,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须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大国工匠”培养成果的系统化传播,改变传统社会认知。

构建民办职业教育扶持体系。当前,我省民办职业院校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公办院校同等政策,职教专项基金覆盖率不足20%。各地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有关民办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明确规定,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设立省级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并落实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通知,对考核优秀的民办职业院校,按全省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基准定额标准的合适比例给予经费奖补。

重塑职教文化认同。民办职业院校可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3+2”贯通培养,拓展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打通不同政策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实行过程中的堵点,解决人才在不同类型教育间流动的难点,化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建议设立“湖南工匠周”,举办民办职业院校技能擂台赛。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宣传形式与渠道,做好湖南民办职业院校特色、价值和成果推介,有效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吸引力。

(作者系湖南中协教育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理事长、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工商联常委)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