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苗绣传承人,一针一线绣出脱贫路——吉首大学“三下乡”探访“绣爷”杨光荣

梁宇彤 廖斯佳敏 石伊婷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3 11:34:02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梁宇彤 廖斯佳敏 石伊婷

近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武陵红韵,非遗焕新”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武陵山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王城,他们遇见一位特殊的苗绣传承人——杨光荣。

因意外致双腿残疾的杨光荣,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在轮椅上练就了一手精湛的苗绣技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绣爷”。如今,他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更成为松桃苗绣非遗传承的代表人物之一,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从学徒到“绣爷”:轮椅上的非遗传承路

杨光荣年轻时因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残疾,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接触到松桃苗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非遗传承人石丽平等人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尽管行动不便,他每天坚持练习,从最简单的针法开始,逐渐掌握了破线绣、打籽绣等复杂技法。

松桃苗绣以色彩艳丽、纹样繁复著称,图案多取材于苗族神话、自然万物,如“蝴蝶妈妈”“龙纹”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经过数年刻苦钻研,杨光荣的作品逐渐受到认可,他也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专业的苗绣技师。

指尖脱贫:苗绣织就幸福生活

2020年12月,杨光荣成功脱贫,成为当地“非遗+扶贫”模式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通过非遗工坊、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吸引不少海外订单。如今,他每月能有稳定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参与苗绣制作。“以前觉得残疾了就没希望了,没想到苗绣让我重新找到了价值。”杨光荣笑着说。

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当地政府也以他为案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培训、订单合作等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低收入群体掌握苗绣技艺,实现居家就业。

传承与创新:让苗绣走进现代生活

尽管苗绣市场逐渐打开,但杨光荣也坦言,传统技艺的传承仍面临挑战。“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静下心来学绣的人越来越少。”为此,他和当地非遗工坊尝试将苗绣与现代服饰、文创产品结合,开发出苗绣背包、围巾、装饰画等新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

松桃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苗绣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旅游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技艺。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