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2 10:52:11
在这个蝉鸣织成网的暑假,我参加了湖南科技大学“艺术赋能红色文旅振兴”社会调研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七月的阳光把湘潭山枣镇的田埂晒得发烫,踩着发软的泥土路,我们的调研团把足迹印进了村小的校园、社区的院落。七天的时光像串在麻绳上的艾草包,带着草木的清香,也藏着沉甸甸的感悟。
“艺术赋能红色文旅振兴”社会调研团出发时的合影
刚来到城江小学时,我对“美育”两个字心怀忐忑。教室的白墙斑驳得像幅抽象画,孩子们的文具袋里最多的是半截铅笔,可当我把纸杯、吸管摆在桌上,他们眼里的光瞬间把整个教室照亮了。
我们教孩子们做纸杯风车时,有个男孩把纸杯画成了波浪纹,他说要“让风车转起来像村里的小河”;扎马尾的女孩则在扇叶上画上了彩虹,她说“这样风车转起来,就像把彩虹挂在了天上”。
下课铃响起,走廊里飘着一串转动的风车,纸杯和风碰撞的声响里,我忽然明白:教育的魔力从不在教具的精致,而在孩子们用想象力给平凡物件注入的生命力。傍晚路过教师办公室,看见校长正用红笔在泛黄的备课本上批注,字迹力透纸背——他们守着简陋的讲台,却把教育的火种护得很用心。
在城江小学与学生们的合影
校门旁的围墙成了我们的“流动课堂”。起初只是想为这面掉皮的灰墙添点色彩,后来索性决定画上交通安全、防溺水、禁毒、防火灾等宣传画,让墙变成会说话的“安全课本”。
我们调颜料时,总有孩子扒着教室窗户看。一位戴红领巾的男孩踮着脚喊:“老师,画溺水的要加个救生圈!我爸说那是‘救命圈’!”当我们应声在水边添了橙红色的救生圈,他立刻转头跟同伴骄傲地说:“你看你看,我说得对吧!”
调研团成员们迎着烈日,精心绘制,一笔一画间,将安全教育内容呈现在墙上。路过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都停下来看,有位奶奶还拉着孙子的手逐幅讲解,实实在在的满足感瞬间涌上我的心头。
“艺术赋能红色文旅振兴”社会调研团在墙绘前的合影
社区游园会是场意料之外的热闹。我们支起的摊位前,套圈的大叔和做非遗漆扇的阿姨争着“排队”,纯真的小孩举着发光波波球在人群里穿梭,把笑声撞得四处飞溅。
桌上冰壶成了“爆款”,起初是年轻人比输赢,后来大爷们也加入战局,输了的被起哄着唱《东方红》,赢了的反倒把奖品塞给旁边的娃。
游园会结束,大家攥着满手的小礼品在夕阳里道别,一些原本陌生的村民,通过游戏互动变得熟络起来。
调研团在龙泉村村委会前坪开展游园会活动
敬老院的艾草香里,藏着最温柔的时光。教老人们做艾草锤时,张爷爷总把麻绳绕得歪歪扭扭,却执意要绣着半朵缠枝莲的红色布包。“这红布可是正儿八经的中国红!你看这红多精神。当年家里办喜事,被褥上就绣这缠枝莲,盼着日子像藤蔓一样缠缠绕绕,越过越旺。”他的手指抚过布料上的纹路,像在抚摸岁月的褶皱。
离开时,李奶奶塞给我一小把晒干的艾草,“这东西驱蚊,路上带着”——原来最质朴的关怀,从不需要华丽的包装。
调研团在山枣镇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
在最后的总结会上,我站在会议桌前端,看着对面的村干部、老师和队友们,忽然觉得这七天像一场温暖的接力。
在城江中学,我们接过老师递来的粉笔,把美育的种子撒进孩子心里;在社区院落,我们接过村民递来的板凳,让热闹的笑声驱散了陌生;在敬老院,我们接过老人递来的故事,让传统的纹样重新有了温度。
我们总说“用艺术赋能乡村”,其实是乡村教会我们:真诚才是最动人的“方法论”。
在总结大会上总结发言
返程那天,我把城江小学孩子塞的小纸条、村民留下的笑容和敬老院艾草锤剩的碎布料都“打包”带走。
这些零碎的物件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对“实践”的新认知——所谓“三下乡”,从不是带着优越感的“施与”,而是弯下腰的“联结”:用课堂联结童心与想象,用游戏联结邻里与温情,用手作联结传统与当下。
车窗外,城江村的轮廓渐渐远了,但那些握过的手、听过的笑、见过的眼神,早已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原来最深刻的成长,从不是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乡土的褶皱里,重新读懂生活本身。
这个暑假,山枣镇给我的,比我能留下的,多太多了。
(作者:王佳)
责编:姚茜琼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