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2 12:54:19
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挑战,总有人在默默坚守,用一生的执着守护着古老的智慧。滩头手工抄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而李志军便是这门古老技艺的守护者。7 月 11 日,长沙理工大学实践团来到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李志军的手工抄纸作坊,聆听他讲述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源自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术的滩头手工抄纸,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在李志军的作坊里,实践团了解到,手工抄纸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包含伐竹、备料、沤制、踩料、煮滑液、配料、抄制、整坨、榨干、溜纸、启纸、焙纸、齐纸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而李志军,正是凭借着对这门技艺的深刻理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抄纸大师。
滩头手工抄纸技艺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回忆说:“一开始,我只是跟着父亲学,后来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门技艺。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李志军曾为了制作故宫修复用纸,经过 50 多次的实验,反复尝试不同的材料搭配,最终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纸张。“故宫有很多古籍书画,他们需要的纸张必须具备防虫、不褪色、能保存千年之久的特性。”李志军说,“一开始我也没见过那种纸,他们只告诉我纸要带油性,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我终于成功了。”
守护非遗,李志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从77年开始做,一直到现在,2025年,算下来48年了。一路走来我很艰辛,日出而作,日落还在忙碌,用我的青春守护着非遗。”即使身体因长期劳累而落下中风,他依然感到光荣,“你看我现在为了守护非遗搞得精疲力尽,我已经变成了残疾人,但我也感到很光荣,我现在是国家级成员了,国家给了我很大的荣誉,给了我资金,给我建了一个一流的中国手抄纸生产基地。”这份坚守,源于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更源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所幸,李志军的坚守并非孤立无援。隆回县非遗中心曾多次对他的作坊进行扶持,从最初的简陋槽屋,到如今拥有多个槽屋、焙屋、加工室和研习基地,作坊在非遗中心的帮助下不断发展壮大。“非遗中心的支持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李志军感激地说,“他们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我帮助,还为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环境。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作坊多次扩建,近年来还建立了滩头手工抄纸研习基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这门技艺。”
李志军介绍,滩头手工抄纸技艺始于隋唐,至今已传承47代,他是第46代传人,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在他的努力下,滩头手工抄纸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他不断创新,研制出书画用纸、古籍修复用纸、年画用纸,并衍生出色纸、花纸、香粉纸、炮簾纸等多个品类。他还培养了李秋桂等徒弟,让他们掌握了这门技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让古法造纸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李志军说。
长沙理工大学实践团成员听完李志军的讲述深受有感触。他们纷纷表示,李志军的故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也激励着他们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时,李志军用坚持与守候,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净土。他的故事,是对手工抄纸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滩头古镇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之乡,手工抄纸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图文/卢晨钰)
责编:杨柳彬
一审:杨柳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