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奶奶的书屋27年只借不卖”获《人民日报》点赞,奶奶说书屋会一直坚守下去

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7-11 20:23:31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卿懿 张孟雪

6月18日,三湘都市报报道了一间“只借不卖”的书屋,管理人长沙奶奶钱维对书本的爱惜,对知识的敬重感染了不少人。

7月11日,《人民日报》第5版评论点赞了钱维兄妹27年的坚守,呼吁社会可以多一点这样的“文化微光”。当日上午,三湘都市报记者再度探访书屋,将关注和鼓励传递给老人。

“文化微光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

这篇评论题为《这样的“轻骑兵”再多些》。文章说,两兄妹27年的默默坚守,意义早已超越一间书屋本身。城市要向上生长,亦需向下扎根。在高楼大厦勾勒的天际线下,小小一方公益书屋,成为城市精神气质的独特体现。它就像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根植社区,贴近生活,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有学者说,在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信息社会,人们最稀缺的恰恰是“附近性”,是扎根周遭世界、寻味具体真实的能力。在“拓荒书屋”,读者可以清晰感知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联结。翻翻泛黄的书页,听听老人讲述过往,没有扫码点单,没有打卡拍照,有的只是求知者的会心一笑。从民间生发出来的公益书屋,因其质朴而充满亲和力和人情味,成为人们奔波之余的精神“歇脚地”。

文章末尾指出,当点点文化微光被看见、被支持,终将汇聚成点亮我们精神家园的璀璨星河。

倍感惊喜,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热爱

11日一早,热浪早于阳光到来。位于长沙西园北里历史步道街里的“拓荒书屋”前,62岁的钱维像往常一样打理浇灌着门边的花草,为书屋增添几分盎然与清幽。工作日,加上炎热的天气,书屋里只有钱维与姐姐钱毅,以及一只活泼的小猫。

“真的呀?《人民日报》点赞我们书屋了?”正在摘抄书中好句的钱维,听见好消息惊喜地抬起了头,兴奋地招呼着正在整理书籍的姐姐,语气兴奋如孩童炫耀般。姐妹俩认真阅读起记者带来的报纸,钱维一字一句念着,脸上不可抑制地露出笑容,“哥哥如果还在,一定会很开心吧。”

激动之余,两姐妹又聊起了“拓荒书屋”创立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当时大批的企业与出版印刷商,将保有的书卖到了废品站。这一切被自幼爱书哥哥钱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这些书籍,钱江不惜付出自己近乎所有的积蓄,保回那些有价值的书目。随着书不断增多,1988年,在一家人的支持下,在老宅的基础上,“拓荒书屋”由此而生。哥哥离世后,书屋交到了钱维手里。

钱维指着身边一个个书柜表示,展出的书籍堪堪达到藏书的五分之一。“浮动在文字间的墨香,翻动书本时纸张的触感,都是享受阅读的一部分。”钱维说,现在年轻人都习惯于通过电子产品感受世界,很多人丢掉了读书的快乐。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假如我们能够将湖湘文化故事讲好,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明白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文化精髓,使他们能去看更多书,未来更有方向,那么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钱维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一直把书屋经营下去。

面临健康难题,社区将持续给予关注

说回现实,钱维坦言,靠自己一个月微薄的退休金,支持非营利的书屋,困难不小,“之前我们屋顶漏水,一些珍贵的书籍受损,特别心疼。”而除了经济问题,钱维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前两天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所幸姐姐钱毅在身旁,悉心照料才得以脱离危险。

对于书店的经营,钱维希望有志愿者可以在自己身体不适时帮忙打理维持,“书屋是有社会价值的,我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针对老人的担忧,“拓荒书屋”所在的西园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对‘拓荒书屋’一直都很关注,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都会及时跟进,后续也会持续关注书屋,钱大姐有需要的时候,会派出志愿者协助打理。”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