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 水磨遗音,湘传薪火

崔馨月 刘蕊 伍君仪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1 16:54:08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当“青春蓝”遇上“昆曲兰”,会碰撞出怎样新奇的火花?近日,湘南学院“曲润湘音”实践队前往湖南省昆剧团和苏仙岭开展暑期“三下”实践活动。

图为王荔梅老师现场指导成员学习昆唱

团队邀请了湖南省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荔梅现场指导,并以“诗词昆唱”为主题开启了一次生动的学习之旅。“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在王荔梅老师的深情范唱中,成员们深深感受到昆曲跨越千年的魅力。在熟悉简谱后,王老师以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前两句进行示范,细致讲解了昆曲的演唱规律、特殊腔调与独特技巧。“以昆唱的方式感受昆曲和诗词之美,非常有意思!昆曲的唱腔别有一番韵味。”成员崔馨月感叹道。

图为王荔梅老师讲解湘昆曲目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的经典唱词吸引了成员们的耳朵,跟随着王荔梅的介绍,走进湖南昆剧院已编演出的剧目,既有经典剧目的《牡丹亭》《荆钗记》,又有《雾失楼台》《乌石记》等地方特色剧目。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成员们对湘昆从剧本故事到表演技巧上都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以前和爷爷一起看昆曲,最喜欢的便是《牡丹亭》,今日不再隔着屏幕,而是真真切切地来到实地,才真正地了解到昆曲背后的故事。”成员伍顺欣这样说道,“现在,湘昆成为了联结历史的纽带,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

图为雷云茜(左)、王荔梅(中)、雷徽(右)合影留念

王荔梅分享了湖南省剧团从“活下来”到“走出去”的历程,以及近期远赴肯尼亚联合国演出,积极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尝试。作为湘南学院非遗传承科普基地特聘专家,她致力于为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普及昆曲知识,团队成员表示也将继续深入学习,实现“青年”与“湘昆”的双向奔赴。

随后,实践团队赴苏仙岭实地追寻《踏莎行·郴州旅舍》故事源迹,湘昆《雾失楼台》《三绝碑》等剧目便是由该词以及秦观在郴州流寓的经历改编而成。实践过程中,团队组织在三绝碑、郴州旅舍和白鹿洞等地取景,为湘昆文旅创意视频拍摄素材。

图为队员刘蕊与陈思茜展示湘昆动作

沉浸于“湘昆+山水”的氛围中,实践团队体会到了湘昆“戏景交融”的独特魅力。队员刘蕊擦着脸上的汗珠,笑着说:“以前在课堂上学习,总觉得感触不深,直到走在苏仙岭的石阶上,才真正感受到每一步都踏在故事里。”雷云茜提出,在古舍碑刻的历史遗迹中追溯湘昆剧目的文化渊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探索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听昆见郴州”,探寻湘昆与郴州文化的深刻联系,在“非遗结合文旅,促进地方发展”的政策号召下,曲润湘音实践队将续探索湘昆文化中的湖湘色彩,“青春蓝”与“湘昆兰”的遇见中继续探索未来的故事

文字:崔馨月 刘蕊 伍君仪 摄影:雷云茜 陈思茜

责编:万枝典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