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1 18:31:5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1日讯(通讯员 谭智莉)7月10日清晨,薄雾未散。桂东县桥头乡红桥社区的粽叶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分拣、捆扎、装箱新鲜粽叶,空气中满是清香;社区美食街厨房内,师傅们用新采的茶叶、粽叶和楠竹制品烹制特色佳肴,引得食客早早前来品尝。
这幅茶香、叶翠、竹韵交织的图景,正是桥头乡深耕“四红”党建,发展“两叶一竹”特色产业的缩影。
“红领雁”引航,点绿成金拓富路
“咱‘五边’空地可都是宝,你们看看,这粽叶能卖5元一斤嘞!”在红桥社区粽叶园里,郭旭兵捏着宽厚的鲜叶给村民算账。作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这位“红领雁”正用实干把生态优势变成富民成果。
郭旭兵引导村民利用“路边、河边、林边、溪边、屋边”闲置地种植粽叶。他带头试种、学技术、推动建设加工厂和产业路,助推粽叶产业成型。如今,茶园、粽叶园、楠竹园连成绿海,村民实现“四季有钱进”。居民李本红感慨:“以前哪想粽叶是‘钱叶子’,现在腰包鼓得很哩。”
“用咱本地食材做菜,既能保住‘桥头味道’的本真,又能给乡亲们的农产品找条出路。”在“红领雁”讲台分享会上,郭旭兵正向党员们细致讲述自己拓展美食产业的心得与思路。
产业要焕发生机,就得善用“跨界”思维。他紧跟乡里的美食产业发展计划,深挖“桥头味道”,在村厨大赛上用本地食材创意烹制,勇夺“乡村大厨”称号,带火自家餐馆,日营业额翻倍,更拓宽了农产品销路。他牵头筹备成立乡美食协会事宜,研发20余道特色菜,借力“客家美食节”打响“游在桂东,吃在桥头”品牌,带领乡亲在绿色致富路上稳步前行。
“红先锋”赋能,匠心耕耘强链条
红桥社区的田间地头,“红先锋”旗帜迎风飘扬。党员们立足岗位,把初心落实到产业发展的每一步,干劲十足。
玲珑王茶叶加工厂负责人何志成,带领攻关小组改良夏茶工艺,穿梭于茶园车间反复调试,统一标准提升品质,带动鲜叶收购价上涨,农户们不再为单打独斗犯愁,茶篓里装着的,不仅是清香的茶叶,更飘着日子越过越甜的滋味。
(村厨大赛现场。桥头乡供图)
退休老支书郭三才“退岗不褪色”,晨曦踏露查看茶园粽园,日暮巡查社区设施。他的小本上记满产业发展建议和民生细节,心系产业升级与百姓冷暖。党员带头闯,曾经寻常的“绿叶子”,如今真切成了乡亲手中的“金叶子”。
“红纽带”聚力,融合赋能兴产业
“红纽带”践行者陈圣中,连接群众需求和发展机遇的“桥梁”。在村厨大赛桥头赛区,他创新深挖非遗“米柑”技艺,打造直径5.09米的蒸笼糍粑,让非遗焕发新生,成为桥头“客家美食之乡”的闪亮名片,为桥头乡文旅融合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返乡青年陈观华则通过桥园春生态农业公司,链起茶农与市场。标准化加工厂、保价收购协议,解决茶农销售难题,助其户均年增收近1.8万元。公司提供固定岗位12个,旺季用工超80人次,吸引村民返乡就业,月薪约4000元。从“卖原叶”到创品牌,陈观华用产业链思维,让茶叶成为乡亲的“致富叶”。
“红铁军”筑基,实干担当促振兴
社区“红铁军”班子拧紧党建引擎,深挖资源推动融合。推行“五有”工作法精准施策:引进茶企年消化鲜叶数十吨;建成研学基地年接待千余人次,让茶、粽叶、楠竹成“香饽饽”,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千万元。茶农赞道:“‘红铁军’领着咱把叶子变票子,日子比蜜甜!”
民生领域上,他们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25公里硬化路、2000余米河堤、5000余米水渠;6座供水设施保“放心水”,升级电网通“高速网”;贴心架设2座便民桥、安装150盏路灯,运营养老中心与长者食堂。居民李大姐感慨:“盼路通、盼水甜,现在全办到了!”
在基层治理上,活用“三治融合”,畅通“有事好商量”机制,听民声,开展“敲门行动”排隐患化矛盾,助力红桥近几年来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更无赴省市上访事件,平安底色愈发浓厚。从产业旺到民生暖,治理优促人心齐,“红铁军”铁肩担责,书写红桥饱含温度的发展新篇。
责编:罗徽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