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东 湖南日报 2025-07-11 18:22:3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朱川湘
暑假里,刚告别学校的孩子们迎来了“自由”,不少家庭正陷入“孩子手机不离手”的忧虑之中。适度用机能带来便利,但过度沉迷易引发视力、作息等问题。如何平衡管控与合理使用手机,成为当下许多家长亟需破解的难题,也考验着家庭在假期里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智慧。
给还是不给?家长陷入两难境地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记者采访了多名家长。“手机问题真的很难管。”长沙市民杨女士向记者倾诉了她的暑期烦恼,下学期上初二的女儿,平时除了上课就爱抱着手机不撒手,孩子们之间交流网络热梗不断,杨女士一查才知道这些热梗都源于短视频平台。
杨女士说,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根本不可能,假期需要在班级群里打卡上传作业。这让她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上班族,白天家里没人监督,不给手机孩子无法完成作业打卡;可一旦给了手机,又担心孩子抵挡不住短视频和游戏的诱惑。
这种矛盾心理在当代家长中颇具代表性。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家长们,既希望孩子能善用科技工具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又对虚拟世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忧心忡忡。他们清楚地知道,智能设备是通往知识海洋的钥匙:海量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沟通方式、即时的信息获取,这些都是数字原住民必备的生存技能。
然而,另一重担忧始终挥之不去:那些精心设计的即时反馈机制、碎片化的娱乐内容,是否会蚕食孩子的专注力?当算法不断推送更刺激的内容,孩子是否还能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纸质书?更令人不安的是网络世界的潜在风险——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社交陷阱,这些隐形的威胁在缺乏监管的假期里更让人放心不下。
手机管教图鉴,你家属于哪一派?
面对手机管理难题,家长们也形成了不同的应对“派别”。
“一刀切”派的家长认为,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才是最有效的办法。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坚决不给上小学的儿子买手机,理由是“孩子自控能力差,一旦有了手机就管不住自己”。可她的儿子却因此变得闷闷不乐,甚至偷偷用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谈判”派的家长则更注重与孩子协商制定使用规则。张先生和女儿一起制定了手机使用时间表,规定了每天只能玩一小时手机,而且要在完成作业和户外活动之后。刚开始,女儿有些不适应,但在张先生的耐心引导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还定期开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则,效果十分不错。
“技术控”派的家长则充分利用各种手机管理APP和家长控制功能。王女士给儿子安装了手机管理软件,可以限制他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王女士也发现,儿子会想方设法绕过限制,而且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反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
“放手”派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的理念也值得思考。赵先生相信孩子自律,给予他较大的自由度。他的儿子上高中了,自己能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还会利用手机学习新知识。赵先生认为,过度干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堵”不如“疏”,培养孩子自主管理习惯
面对这场“拉锯战”,光靠“堵”和“骂”显然不行,还得讲究策略。
“在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后,家长禁止或者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已不是最佳方式。”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不能再用老套的管理、约束思维,而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意识。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2024年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重点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针对未成年人用网时间、浏览内容和应用功能三大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熊丙奇表示,这一系列努力的最终指向,是培养未成年人用网时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不但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很重要,更是确保他们人生道路顺畅平稳的关键。
此外,破解孩子暑期手机使用难题,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家长应做好榜样,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学校可提供更多暑期实践活动信息,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社会各界也可搭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线下活动平台,让孩子们在多元体验中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暑假里的手机,到底是“机”遇还是危“机”?答案,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一次智慧的沟通、每一次耐心的陪伴、每一次用心的引导之中。手机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孩子的需求,也映出家长的智慧。
责编:刘镇东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