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1 17:10:48
编者按: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湘水余波,大江东去,从湘江到黄浦江,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来到上海扎根长三角。他们曾经折断过翅膀,也曾心碎失去过梦想;但他们坚定、奋斗,终于自由飞翔在这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成为新时代向上生长的美好力量!
记录美好新时代,唱响湖湘好声音。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湘沪频道特推出“湘遇上海”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报道从“创业”“品牌”“人文”“交流”四个维度,聚焦华东地区的湘籍人士及湘籍企业,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奋斗,分享他们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美好故事。
海阔天空,湘遇美好。期待您的参与、分享和支持(联系电话18670753183,邮箱947714568@qq.com)。
【湘遇人物】冯家烜,湖南常德人,2003年毕业于常德一中,同年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血管外科主任,曾获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全军优博等荣誉。这位从常德一中走出的“医学博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科研成果,在血管外科医学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技术特色。湖南的霸蛮血性与上海的精密严谨,在他身上完美结合,在他手中化作柳叶刀下的艺术,亦成为中国血管介入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密钥,用20年时间在血管方寸之间构筑起“医学国防线”。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静
特约通讯员 欧阳洋
少年负壮气:洞庭波涌处的医学萌芽
2003年盛夏,常德一中梧桐树下,18岁的冯家烜攥着第二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眼神里透露出期待和向往的光芒。这所被班主任称为“军中清华”的学府,是他人生轨迹的第一个转折点。“班主任老师说,前一届的学校高考状元就去了那里,父亲觉得老师的话不会错。”带着湖南人特有的“霸蛮”劲儿,这个常德武陵区的少年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却未曾想,军校的严苛超出了他所有想象。
图片:走廊军姿
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清晨5:30,冯家烜和同学们都准时出现在操场,晨练是军大同学的必修课。“每天除了医学课程,还要学军事知识、甚至潜艇失事逃生技巧。”夜晚的走廊里,小马扎排成整齐的队列,同学们借着廊灯苦读的场景,成了他对军校最深刻的记忆。“军校寝室10点就熄灯,要看书只能去走廊里。但是不论你学到多晚,第二天5:30你要起来集合。”“有同学受不了压力退学,但我知道自己没退路。”
图片:精练血管外科微创腔内手术各种“神操作”
冯家烜选择医学专业一开始只是因为老师的建议,但后来却慢慢喜欢上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大学三年级时,这个湖南伢子已非常明确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方向,坚定地选择临床医学研究。2008年,本科毕业时,他心仪的专业只招一名研究生,他是第二名,但不想接受调剂。落选后,他主动选择去驻扎在青岛的北海舰队。下基层不过数月,在战区比武中,他以外科操作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赢得了上级“特批读研”的机会。同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师从中国腔内血管外科开创人景在平教授。“记得离开青岛那天,老领导让女婿开车带我绕胶州湾大桥跑了一圈,说‘要记住这座城市’。”这段军旅生涯馈赠的不仅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更让他懂得“用军事思维解决医学难题”——如同潜艇在深海规避风险,他后来在血管介入中的“OCT实时影像导航动脉斑块旋切术”,正是将战场侦察思维转化为实时影像制导,让动脉斑块旋切装置在毫米级的血管腔内实现“精准打击”。
长海腾飞:名师麾下的“拼命三郎”
景在平教授的师门,是冯家烜科研思维的“孵化器”。导师提出的“源自临床、超越临床、强化临床”的转化医学理念,强调从临床经验反馈到基础研究、再转化临床应用的闭环思维,这种创新方法论对如冯家烜的科研思维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硕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博士学习阶段。“老师要求极致完美,一台主动脉夹层手术,他能站在手术台前12小时,边做边讲解剖变异。”2014年,冯家烜博士毕业,在长海医院直接升任主治医生。入职过程中,导师曾送他四个字:“稳稳办妥”,预祝他顺利踏上人生事业的旅途。上班不久,导师却在科室会上当着众人面拍桌怒吼:“从今天起,你不许回家,给我住在科里!” ——这句近乎冷酷的命令,体现了军医严师背后的淬火匠心,更是将“手术室即战场”的信念植入他的心中。作为一名军医,他知道自己不能是‘按时下班’的医生,而是‘病人需要时永远在’的战士。”
图片:和恩师景在平教授合影
留院后的四年,冯家烜活成了“手术狂人”。他很少回家,虽然家就离单位走路十来分钟路程,值班室的行军床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同事送他一外号“黑哥”——因为白天几乎都在手术室,只有夜晚才能看到他的身影。但正是这种“不要命”的劲头,让他在32岁时成为二军大最年轻的外科副主任医师,年手术量突破800台,其中四级手术占比超70%。当同龄人还在为职称奔波时,他已带领研究团队在循环领域国际顶刊《JACC》发表关于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研究。这段“魔鬼训练”让他练就了“一心三用”的本领——不仅仅是手术高手,还要搞教学带学生,同时推进科研项目。
浦江逐梦:瑞金园里的创新突围
2024年3月,冯家烜加入瑞金医院,筹建血管外科。彼时的瑞金医院尚未设置血管外科专科,这个“空白”成为他眼中的“战略机遇”。开始时,血管外科只有他一个人,医院为他配备了6张病床,没想到却在半年内拿下上海市嘉定区重点专科。“答辩时评委问‘你一个人怎么建学科’,我就拿出自己做的覆盖主干血管疾病的五项新技术预案,当场把重点专科的帽子‘抢’了下来。”
在海南博鳌的瑞金医院分院,他主导的“Oct光相干成像实时三维影像下动脉斑块旋切”技术正在描绘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微创治疗的未来。“以前腔内微创切斑块像蒙眼开车,现在有了实时三维影像,能精准到0.1毫米,只切斑块,不伤血管壁。”这项被美国企业因价格高昂而难以广泛开展的技术,经他和中国企业共同改良,未来成本大大降低,即将在海南分院开展20例的临床试验。“中国工程师的仿制不再是简单复制,而是带着临床需求、群众期待的再创造。”
生命解码:在基因编辑中寻找新蓝海
冯家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图表——马凡综合症的基因图谱。“这种疾病带来主动脉破裂,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现在没有预防的方法”。6年前他与中科院做基因编辑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一起,从载编辑工具的病毒筛选,到编辑工具的不断优化,再到动物实验验证,直到今年才拿到小鼠上满意的实验结果。“为了探索如何在人体上局部给基因编辑药物,小鼠模型明显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近五年来一直在探索在猪上构建马凡综合症的大动物模型,最近也拿到了欣喜的结果”。他说对于最危重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识别危险并进行预防,这展现出他将军事理论应用到医学的独特视野。
更令人振奋的是生物人工血管项目。当美国以“军事保护项目”为由拒绝技术转让时,冯家烜带着俄罗斯专家的技术在海南分院“曲线救国”。“他们的脱细胞技术差口气,我们就用国产酶反复试验,现在国产生物血管的三年通畅率从60%提到85%。”他指着实验室培养皿里的生物人工血管,“这不是塑料,是猪主动脉脱细胞后的蛋白骨架,我们的内皮细胞能长进去的‘活管道’。”
图片:学术会议合影
目前,最让他牵挂的是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起研究并创新开展的“准分子激光打孔腔内反向POTTS手术”治疗危重肺动脉高压。“德国人的手术死亡率60%,我们做了17例全活,现在1小时就能完成。”有望成为中国血管外科在国际舞台的“新名片”。“7月5日我们要开专题学术会,把这个技术分享给全国医生,让大家了解这一新技术,从而为危重肺动脉高压患者找到得救的去处。”冯家烜的团队正在筹备下一场国际会议。
湘沪情深:从洞庭之子到海派医者
当我们来到瑞金医院嘉定分院血管外科时采访时,冯家烜带着团队医生在查房。只见他热情地与病人交流,认真给出治疗意见和方案。为了不打扰到他,我们在一旁静静的等着。查房完毕,他抱歉地说:“久等了”。采访过程中,不断有电话和工作对接和安排。他每天清晨六点半出门,结束一天工作任务常常到晚上,有时甚至半夜。天天拉满弓的状态,还是时间不够用。记者感叹他工作起来真是一个超人,他说,非常感谢当年在军校培养的过硬作风,让他受益匪浅。在他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病人需要的战士。
办公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今年的工作计划和科研内容,他介绍说,目前已完成60%工作,两年来,科室团队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已发展成为15人的团队,平均年纪32岁,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孙羽东教授从南京军区总院过来,朱广浪博士是复旦中山培养的博士。”团体每个人的特点他了如指掌,说起来非常开心,如数家珍。针对每个年轻医生都有一套定制培养方案:临床弱的就多跟手术,科研薄的就送出国联合培养。“于敏医生临床厉害但科研短板,我们科研处长帮他申请芬兰博士,现在他既能做复杂血管手术,又能发SCI论文。”冯家烜认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
在办公室的桌上,有一张冯家烜与家人的温馨合照,他说,“这些年来,非常感谢爱人的支持和理解,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时间都留给了病人和科研。” 这张承载着医者仁心的全家福,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湖湘学者最动人的生命注脚——白大褂下是丈夫与父亲的身份,手术刀后藏着对妻儿深深的亏欠。这何尝不是所有异乡奋斗者的集体肖像:黄浦江畔的灯火映照着湘江带来的坚韧,实验室的晨曦温柔包裹着对故乡的思念。
从常德一中的少年到瑞金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冯家烜的22年从医路,串联起湘沪两地的医学脉络。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书法——“神魂皆为创新也”,那是景在平教授的题字。“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上海讲‘规矩、创新’,两者结合,就是我的‘人生哲学’。”透过办公室的窗口,医院二期工程崭新开业,这里将成为上海嘉定医疗创新中心。这位从洞庭湖畔走出的湘籍医者,用柳叶刀在上海滩刻下了属于湖湘子弟的医学丰碑。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血管外科是生命的通道,而我们,要做打通通道的破局者。” 这些年来,他也和在沪许多湘籍医生一起搭建的“湘沪健康桥梁”,关心家乡医疗建设,常常和团队回湖南开展义诊,与同行交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筛查血管疾病。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胡泽汇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