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犇一下|85包牛肉干索赔案:打假的边界该在哪儿​

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7-11 17:01:2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长沙游客李晓(化名)在湖南某古镇特产店购买85包牛肉干,花费5100元,后以牛肉干是“三无”产品且食用后身体不适为由,起诉店家要求十倍赔偿。法院受理时发现,李晓已在湖南省内就类似产品质量问题提起40多起诉讼。最终,沅江市人民法院认为其购买数量远超日常所需,仅支持2包牛肉干的十倍惩罚性赔偿金请求。这起案件中,法院只支持2包赔偿的判决,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对“打假”与“牟利”的深层思考。​

咱们先算笔账:85包牛肉干5100元,十倍赔偿就是51000元。但普通人谁家会囤这么多?即便按一家三口每天吃一包算,85包也够吃三个月。更关键的是,当事人已有40多次类似诉讼记录,这显然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维权的范畴。法院的判决其实在传递一个信号:法律保护的是消费行为,而非以消费为幌子的商业投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立惩罚性赔偿,初衷是鼓励公众监督不法商家,就像给市场装上“报警器”。但当有人把“报警器”当成“提款机”,事情就变了味。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一直很微妙,他们确实能揪出“三无”产品等问题,可一旦形成“买假—索赔—再买假”的产业链,就会挤占真正消费者的维权资源。比如有的商家为应付连环索赔,不得不花重金请律师,反而挤压了提升产品质量的成本。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批量购买索赔的行为,可能会扭曲市场监管逻辑。当商家把精力放在防备“职业打假”上,而非提升产品质量;当法院被大量类似案件占据,真正的消费纠纷反而可能被拖延。沅江法院的判决其实是在划清边界:支持基于消费需求的合理维权,反对借打假之名行牟利之实。

说到底,健康的市场生态需要精准监管。对确有问题的商品,该罚就得罚;但对明显超出合理消费的“索赔式购买”,也得亮出红线。毕竟,打假的终极目标是让市场上少些“三无”产品,而不是让某些人靠找“三无”产品发家。这既需要法律条文更清晰地界定,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维权是权利,但不能异化成生意。​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