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7-11 16:34:34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石艳春
在娄底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深耕生物与英语两科讲台,既是课堂上的“多面手”,也是教研中的“创新者”;她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青年教师的“领航者”。她就是涟源市长郡蓝田润和学校教师、涟源市生物与英语双科骨干教师吴怀喜。二十余载教坛耕耘,她用热爱与坚守,书写了一段跨科育人、教研领航的动人篇章。
跨科深耕,讲台之上显担当
“教一门,精一门;管一班,兴一班。”这是吴怀喜对自己的要求。作为涟源市为数不多的生物、英语双科骨干教师,她打破学科壁垒,在两个看似迥异的领域里都交出了亮眼答卷。
生物课堂上,她带着学生走进自然,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创新教学设计(获湖南省一等奖),让抽象的分类知识变得生动可触;2011年全市中学化学和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中,她凭借巧妙的实验设计斩获初中组生物一等奖,2012年湖南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展评课上,同一课题又获省级二等奖,成为学生眼中“能让生物活起来”的老师。
英语课堂上,她另辟蹊径,探索“365英语游戏模式”,将数学逻辑融入语言教学,撰写的《365英语游戏模式中的管控探析》发表于《双语教育研究》,被上千人下载学习,成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参考样本”。她的课改教案《what does he look like?》《七年级英语unit 5》连续斩获涟源市一等奖,让农村孩子在游戏中爱上英语,让“枯燥的单词”变成“有趣的挑战”。
作为班主任,她带的班级永远充满朝气:学生积极进取,课堂上眼神发亮,课后在书法、阅读、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吴老师的班,像个大家庭,大家比着学、笑着拼。”这是学生们的共同感受。
教研创新,笔耕不辍结硕果
“教学不止于课堂,更在于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吴怀喜始终坚信这一点。从踏上讲台那天起,她就养成了“教学反思—实践验证—总结成文”的习惯,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累计撰写10余篇获奖论文,成为教研领域的“高产者”。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心理,获湖南省一等奖;《农村中学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直击农村教育痛点,同时拿下省、市一等奖;《双减背景下进行核心素养,让初中英语课堂走向新生》探索教育改革方向,获湖南省三等奖……这些论文既有对课堂细节的打磨,也有对教育趋势的思考,字里行间都是对农村教育的深耕。
她参与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梯级化游戏教学实践研究”等课题,扎根农村教育实际,为破解农村学生学习兴趣低、资源有限等难题提供了“吴式方案”。而她设计的心理班会课《做情绪的小主人》获娄底市二等奖,微课《深深浅浅话友谊》获涟源市三等奖,更显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教知识,更育心灵。
传帮引领,甘当教育“摆渡人”
“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一群人优秀才是真的优秀。”作为班主任指导老师、学科教学指导老师,吴怀喜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
青年教师梁欢岚还记得,刚入职时备课总抓不住重点,是吴怀喜逐字逐句帮她磨教案,带着她“蹲班听课”,最终助她在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三等奖。“吴老师常说,‘把经验藏起来,是对教育的辜负’。”如今,梁欢岚也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她更是“陪跑者”:2011年辅导学生龚双获中南六省初中生物学联赛三等奖,2013年阳傲娟获二等奖、阙四晖获三等奖,2024年英语学科节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二十多年来,她的学生从农村走出,带着她教的知识与勇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看到学生眼里有光,看到青年教师能独当一面,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吴怀喜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从双科骨干教师到教研先锋,从班主任到指导老师,吴怀喜用二十余载坚守证明:教育者的光芒,不在于头衔多少,而在于踏踏实实在每一堂课里种春天,在每一个学生心里播希望。她就像伏口山间的一盏灯,照亮了农村教育的路,也温暖了无数孩子的成长。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