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机杼声中的微光

李一凡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7-11 15:03:19

作者 | 李一凡

深夜,台灯的光晕在书页上流淌,《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静静摊开。窗外虫鸣如细密的针脚,缝补着夜的寂静。十岁的儿子刚背完古诗睡去,呼吸均匀而安宁。作为单亲母亲,这本书里的二十位先贤故事,像一面明镜,照见我育儿路上的微光与尘埃。

从周公诫伯禽到梁启超育九子,李存山先生主编的这部著作,将两千年的家教智慧凝练成鲜活的故事。它们不再是遥远的训诫,而成为我孤身育儿路上的回响——时而如晨钟暮鼓,时而如春风化雨。

去年深冬,儿子的数学试卷上红叉密布。他蜷缩在角落,眼泪砸在地板上:“妈妈,我学不好了。”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孟母“断机杼”的故事——那根被割断的经线,不仅是惩戒,更是警醒: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我没有责备他,而是抽出一张草稿纸,画下一架织机。“学习就像织布,”我指着画说,“断了一根线,布就毁了。但只要耐心接续,裂痕处反而会成为最坚韧的部分。”他怔怔望着图画,沉默良久。第二天清晨,熹微的晨光里,他又拿起了铅笔。

期末时,当他举着成绩单冲向我,脸上绽放久违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要学好”是德之根基,“要要强”是志之锋芒。这不仅是孟母的智慧,更是中华家风中“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千年血脉,在孩子的心里悄然复苏。

从那以后,家风传承成了我们母子间温暖的仪式。

敬老之行,仁心启蒙。周末,我带他去养老院,效仿朱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教诲。当他为王奶奶捶背时,老人枯瘦的手轻轻抚过他的发顶,那一瞬的颤动,比千百遍道德说教更刻骨铭心。

捐赠旧物,勤俭立身。每年清理旧玩具和图书捐赠乡村小学,践行曾国藩“书蔬鱼猪”的勤俭之道。他抱着陪伴多年的绘本犹豫不决,最终递出去时,眼中闪烁的不舍与自豪,正是“勤劳即修行”的种子在萌芽。

阳台菜畦,清风自种。读到马援“不做守钱虏”的箴言,我们在阳台上开辟了一方菜畦。当嫩芽破土而出,儿子欢呼:“妈妈,我们种出了清风!”

梁启超的家风最令我动容。这位“旧道德与新知识”兼备的父亲,既教子女背诵《孟子》,又鼓励他们探索西方科学。九个子女皆成栋梁,正是“诗礼传家”与“独立自由”完美融合的典范。

作为现代单亲母亲,我也尝试将这份融合化入日常:讲解《论语》时,穿插英文诗歌赏析;练完钢琴后,共观航天纪录片;讨论“民胞物与”时,他用英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传统家训的活水,就这样悄然淌过新时代的河床。

然而,传统家训的现代转化并非易事。吕坤“责己重而责人轻”的训诫,在我焦虑时仍难践行;颜之推《家训》强调的父子威严,在单亲家庭中需以慈柔调和。

有一次,儿子盯着同学的全家福发呆,我引用黄宗羲的话宽慰他:“家之大小,在德不在形。”我们共读《治家》中陶渊明“斯晨斯夕,息交绝游”的篇章,在书香里筑起精神桃源——原来,家教不只在血脉绵延,更在心灵共鸣。

如今,每当我合上书本,孟母三迁的身影、朱熹格物的笔墨、曾国藩耕读的蓑衣,仍在记忆里熠熠生辉。家风传承从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如天地化育,生生不息。

在钢筋森林里,我们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敬畏自然;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借“非淡泊无以明志”守护本心。

当儿子在作文里写道:“妈妈断机杼的声音,是我勇气的源头。”我知道,微光已成炬火——于残缺处织就圆满,于孤勇中见证永恒。这,正是中华家风穿越千年,给予当代家庭最温柔的救赎。

夜风轻翻书页,停在梁启超家训处:“尽得小责任,则得小快乐;尽得大责任,则得大快乐。”望着儿子熟睡的脸庞,单亲之路的艰辛化作澄明。家教之绳,在代代断裂处接续;文明薪火,于生生不息中永生。

(作者系桂阳县第三中学老师

责编:王兵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